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因應於政府大力推動電子發票,導致大型社福機構面臨到實體發票數量募集大幅的下滑情形,間接影響到兌獎金額,對此,相與衍生的論述考察,便有它進一步深究的必要。

誠然,乍看之下,所募集到實體發票數量的減少,乃係因為電子發票的大力推動所致,只不過,背後所潛藏的結構性限制,這才是議題現象的癥結所在,這是因為:首先,推展所謂的電子發票,主要的用意乃是在於讓消費民眾減少索取實體發票的交易成本,藉此達到減量砍樹以及店家誠實開列發票等等的多重目的;連帶地,搭配著千萬獎金的中獎誘因,如此一來,更是會降低民眾的發票捐贈意願,就此而言,無紙化的電子發票相較於實體發票而來的募集數量下降,實乃是一項預料之中的演變結果,至於,考量到發票捐贈的客觀需求,所推出包括聯名捐、LoveCode愛心碼以及消費者登入設定等的權變措施,當只是讓原本募集困境的程度,不至於演變成為一發不可收拾的惡化階段,換言之,關涉到實體發票蛻減現象的針砭之道,還是要回歸到非營利組織如何善用多方管道,藉此募集包括人流、物流、金流或是資訊流等等的資源開發、整合與運用,否則,接續而來之LoveCode愛心碼的因應措施,當只是讓原本的慈善捐贈市場更加萎縮,乃甚或於發展成為某種惡性競爭的紅海策略(Red Ocean Strategy)。

冀此,從實體發票到電子發票以迄從勸募箱到LoveCode愛心碼,這些不同機制設計的變革措施,背後所糾結乃是關乎到社福機構強弱對比的發展樣態,這才是議題現象的聚焦所在,就此而言,擺盪在『好的愈好,壞的愈壞以及多的愈多和少的愈少』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呈顯出來該項兩極分化的演變現象,這使得即便是用以訴求LoveCode愛心碼的觀念充權,但是,受惠的一方還是那些擁有較多資源的非營利組織,畢竟,取得LoveCode愛心碼的資格確認,還是有它一定的規模經濟考量,而此一建置性工程的市場範疇,造就了四萬多家得公益團體但卻只有不到一千家得以通過申請的弔詭情形。總之,因為電子發票的發想盛行,短期之內所造成的衝擊影響,自然還是侷限在少數幾家的大型社福機構,這並不會造成原本不對稱與過度集中的公共資源匯整情形,出現盤整或是重新的洗牌,因此,各種窮則變的因應對策,這也是後續的考察重點,只不過,要如何回應『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以及『利他、利己、利社會』的關懷旨趣,這似乎也點明出來當代台灣一地的慈善作為,還是處於相互爭食的低度發展階段,少了些許文明化的進步內涵。

總而言之,因應於電子發票而來之捐發票運動的逐漸式微,這固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金流危機」,但是,回應於從職工到義工、從專業到志業的「人流危機」以及從使命宗旨到問題需求、服務計畫、績效管理的「物流危機」或「資訊流危機」,指陳出來非營利組織如何得以妥善、適切地履行所應該善盡的社會責任,這就不單單只是募款金額的多寡,而是一項從財務自主到使命自主以及專業自主的公民社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