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概論>
一、兒童保護體系廣泛,可分為廣義與狹義,請分別說明其社工人員分類與工作內容。

二、請說明任務中心取向(task-centered approach)之社會工作的基本假設及 適合那類型的問題?

三、進行社會團體工作(social group work)時,組織或形成團體的方法為何?請分述之。

四、老人照護計畫的執行目標為滿足老人服務使用者的需求服務輸送過程,請運用包裹式照護計畫說明老人照護計畫之執行歷程。
<社會研究法概要>
一、何謂「抽樣架構」(sampling frame)?請問抽樣架構在調查研究過程中有何重要性?現在,原住民族委員會想要進行一項「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是項調查採用混合模式(mixed-mode)的調查設計,也就是結合電訪和面訪兩種資料蒐集方式。請你協助提出建議,說明如何建立該項面訪和電訪調查的抽樣架構。

二、什麼是「次數分配」(frequency distribution)?我們如何描述次數分配?

三、社會學家 Harold Garfinkel 曾經提出著名的「破壞性實驗法」(breaching experiment)。請解釋「破壞性實驗」的意義,並請提出一個破壞性實驗設計案例,探討社群媒體(social media)中的「友誼規範」。(25 分)

四、在測量的過程中,被觀測對象的個人因素常會影響測量的信度和效度,所以,不少的社會研究喜愛採用「非介入性測量」(unobtrusive measure)。何謂非介入性測量?實務上有那些方式可以進行非介入性測量?(25 分)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概要>
一、請比較社區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兩者的異同?兩者在原住民族部落及社區推動和執行的成果如何?遭遇的困難有那些?需如何有效解決和對應?

二、2007 年9 月13 日通過「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其中原住民族社會安全相關規定在社會安全保障上共有三條,也就是第21 條不受歧視的平等原則、第22 條特別處遇的特殊原則及第23 條自治原則,請逐一說明上述三
項條文內容,並提出評析。

三、民國 104 年公布長期照顧服務法,其第9 條內容提到長照服務依其提供的方式區分為五種形式。請問對原住民族而言,此五種形式的推動何者較適合原住民族?可能出現的問題為何?應如何調整或改善?

四、近年來國內無論政府部門或是非營利組織對於社會救助服務的提供,出現諸多的創意,例如推動食物銀行(Food Bank)。食物銀行是否真能解決或滿足弱勢者飲食或生活上的需要,仍需進一步的觀察。另外,食物券(Food Stamp)長期以來也被社會福利及社會救助廣泛運用。請比較食物銀行與食物券兩者之間的內容或作法,討論其推動的過程可能遭遇的難題為何,並且
探討要如何改善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