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因應開學而來的學雜費繳交問題,桃園市教育局公告:只要是設藉1年以上的桃園市民,即便是家戶收入超過新台幣148萬元,凡是家裡有2名以上的子女同時讀於高中普通科,不論公私立皆能申請免學費補助,甚至於擴及到包括設籍桃園但就讀外縣市學校的高中生。

基本上,該項讓莘莘學子得以『讀得起』的策進作為,實乃有其舖陳以對的演進脈絡,對此,早於今年(2015年)104學年度的第2學期起,教育部即開始補助桃園市轄內高中職學生的學費支出,共計有72,000餘人和補助金額達到新台幣11億,因此,桃園市教育局接續自辦2名高中生的擴大學費補助一事,符合資格的學生則是超過5,112人,補助金額也多達新台幣4,800萬元,就此而言,從中央政府一體適用的集權化到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分權以迄於從高中職到高中、從1人到2名和從桃園市擴及到桃園市,這當中糾結有受教權的公民資格、學費支出的人籍分合、學費補助的財力調產(means-test)、福利身分的申請給付、扣緊特定季節時段而來的經濟風險以及經費預算的福利津貼項目等等的延伸性思考,就此而言,家戶的總收入可以放寬到超過新台幣148萬元的所得資產,這已然是一項皆大歡喜的雨露均霑,但是,該項偏重於社會效果(social effectiveness)而非成本效果(cost effectiveness)的亮點措施,實則是有它回應於教育資源是否合理適當配置和產生排擠效應的基本提問?

再則,倘若是因為新學期的到來讓為人父母,必須要為孩子們昂貴的學費而到處奔波張羅的話,那麼,該項的小確幸作為,究竟係屬於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至於,是否得以進一步地嫁接在諸如經濟扶助、職業訓練、就業媒合、二代脫貧以及信用學貸的配套措施,藉此讓權利與義務的對應關係,能夠達到從自助到互助而非只是扶助或他助的非對稱內涵?連帶地,所謂『讀不起』的經濟範疇,是否衍生出來包括從特定季節的貧窮到日常生活世界之無所不在貧困的結構性難題?如此一來,對於家中育有2名高中生免學費的買單措施,終究還是要面對從需求不滿足到人身事故的經濟不安全課題,特別是對那些位處於底層階級的近貧家戶,要如何就其人力資本投資以增益更多競爭條件培力的社會資本擴充(social capital),對此,要如何從經濟安全的生理層次以延展到多層次需求滿足的整體性規劃,那麼,從高中職到馬上到來的大專生、從少年自身的個體範疇到父母家庭的集體範疇以及到扣緊學費補助到求學過程各項不平等的社會性投資,點明出來該項的教育行政構思,還是要回歸到如何讓家庭以及受教學生,得以穩健運作的整體照顧措施?

總之,相迎於後福利國家的各項擴張性施政作為,那麼,從需求評估到結果評估的效益評估機制,要如何緊扣生態環境、問題診斷、資源盤點到學費補貼的綜融幸考量,這會是接踵而來的重要變革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