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顯示,國人飼養家犬貓的數量已經從2005年的136萬隻,急速成長至2015年的230多萬隻,這其中家貓數量成長比家犬更為明顯,對此,相與衍生出來的論述思考,是有它進一步的探究空間。

基本上,無論任何的飼養理由,台灣一地豢養230多萬隻的寵物,這已然成為一種隱含集體意義的客觀事實,就此而言,考察的聚焦點就不單單只是數量方面的增長變化及其家貓或犬隻的各自差異,而是要如何從貓犬到主人以進一步地擴及到從個別家戶到社區生活以迄於從做一個好主人到友善的對待環境,藉此進行綜融的整體考量,這是因為:首先,資料指出,2005年平均每5戶飼養1隻寵物,但是,演變到2015年卻是增加為每3戶飼養1隻,換言之,飼養寵物情形出現密集現象,只不過,更進一步的分析覺察到六大都會區所飼養的家犬,占全國的三分之二之高,特別是家貓數量成長的倍增最為明顯,已經是從22萬隻一舉增加到56萬隻,乃甚至於有一半的貓犬是集中在新北市、台北市及台中市,誠然,飼養寵物的都會化趨向,固然是有它一定生活水準的歸因條件,但是,人稠地狹的都會結構環境,多少也點明出來關乎到寵物的飼養一事,這已經不只是個別偏好的私人行徑,而是該項家庭私領域的豢養行為,背後所糾結涉及到乃是從動物愛護者之『個人認同』到一般他人的『社會認同』,特別是要如何回應於包括豢養認知基模與公共德行和德行的必要考量。

冀此,從貓犬的生源到實際的豢養照顧以及後續離別的善後事宜,那麼,要如何營造出一種同處共生的友善環境,就有它包括自律、他律或中介的建置規劃,以此觀之,標舉豢養須知、終身飼養、寵物登記以及不影響他人等等的觀念充權,這的確是需要被提升到社區、社群、社會的關照視野上,畢竟,從購養、領養、豢養到棄養,該種一線之隔的連續性歷程,所對賭的就不是一時的衝動,更非消極的餵養,而是要去思忖所謂「小孩-毛小孩」這兩造之間,就其生理發展、行為模式與社會環境所加乘產生的拉扯影響,這當中作為當家的飼主,又要如何履行該項『類父母』的親職角色?准此,倘若是當了父母親之後,才試著去學會所應該要有的角色演出,那麼,毛小孩的這群『類父母』,又要如何嚴肅看待另類的親職教育及其所可能出現不當對待的虐待情事。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就不全然只是人與動物之別,而是須回歸到生命的本質,那麼,飼主之於毛小孩的真實互動,脆弱如妳、我又習得或關照出來那些的生活體驗與生命哲理?

總之,從動物到寵物以迄於從毛小孩到類小孩,那麼,關乎到每3戶就有1隻寵物的客觀現象,類父母的人們,除了不是己身之所生外,在諸如扶養與教養上,人類又有那些的批判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