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因應於諸多的長照需求,台北市衛生局除了明年(2017年)起將再增列新台幣1,200萬元的經費預算以投入北市長照系統外,也將重新修編衛生局組織,藉以新增長期照護科,以讓對於失能族群和長者的人身照顧更為細緻。
基本上,該項組織變革的衛政措施,是有它多重歸因的結構性探究,一方面高達有6萬多名失能人口的台北市,點明了相與衍生出來的法定福利需求及其衛政策進作為,是有它進行組織再造的迫切性,連帶而來的是除了醫事管理科的核心業務之外,另外針對精神官能疾病所新增的心理衛生科以及因應長照需求而增加的長期照護科,這其中包括從科室之間的專業分工以迄於醫護管理處及其跨局處之間的業務協調,指陳出來涵蓋衛政、社政、民政、警政等等的照顧管理機制,要如何建置妥適與穩健運作,這會是一項從組織管理到科層治理的挑戰課題?於此同時,若干的思考命題,也有待加以廓清的必要,比如說:因應於中央層級之於衛福合一的統整工程,那麼,地方政府要如何因地制宜以推動更為伸縮彈性的組改工程,換言之,僅就醫護保健、社會參與或是經濟安全等等的長者全人關照面向,那麼,衛福不分家、勞社是一體等等的組織再造工程,突顯出來我們欠缺的是一套福國利民的政策綱領,如此一來,鎖定遽增的失能人口以規劃所謂的長期照護科,當只是一項形而下的工具範疇操作,至於,形而上的規範性藍圖,要如何超越衛政、社政、勞政、民政或警政等等的本位思考,那麼,長期照護科的設置規劃,宜要有它跨科室與跨局處的綜融性思辨。
事實上,早自2011年起台北市政府就已經逐步擴大辦理包含「7大醫事人員到宅服務」、「喘息服務」在內的長照項目,至於,長照服務對象更是一舉擴及到全年齡層的標地對象,就此而言,身為首善之區的台北都會城,要如何扣緊過往服務經驗的結果評估,以思索老化歷程及其衍生服務的需求評估和效益評估,換言之,在這裡必須要被發想提問的乃是:現行中央或地方政府從主管機關到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相與對應之綜合規劃的研究發展功能,究竟有無完備建置,藉此成為從停損設置到追求福祉的把關機制?連帶地,缺乏大數據的資料庫(big data)探究,這使得即使長期照護科的衛政規劃,有它實務的必要性,但是,無知之幕的行政作為,卻是經常被窄化為成本代價的「cost-down」,而非是全人關懷的「value-up」?至於,關乎到長期照護科的行政效能和效率與效果,對應於科層組織是否過度擴張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 law),也有它弔詭與迷思之所在!
總之,無論是高齡老化的人口海嘯壓力或是長照2.0計畫的政策目標使然,地方政府要如何同中存異於展現出在地服務的主體性特色,那麼,嫁接於長期照護科而來的照顧體系和服務網絡,主管機關的衛生局更有它勇於承擔的行政責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