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連日以來所報載的榮民受辱事件,引發各界撻伐,社會譴責聲浪更是不斷而來,在野的國民黨更提出「反族群歧視法」的立法,認為台灣社會不應該再繼續仇恨分化,為了下一代、為了台灣的未來,整個社會都該放下仇恨,對此,府院回應:族群間權益平等與文化多元的尊重及確保,是民主國家的基本義務,更是轉型正義當中最重要的一環,期待台灣社會藉由理性對話,有更多尊重與包容,讓台灣社會更和諧。

姑且不論依據2016年4月官方統計,臺灣人口共23,499,404人,人口由絕對多數的漢民族(97.3%)再概分閩南人(約70%)、客家人(約15%)及二次大戰後來臺的外省人(約13%)三大族群,另外還有原住民約佔2.3%和歸化取得國籍的外裔新住民(0.4%)所組成,事實上,從台灣文化史來看台灣這個移民島國披荊斬棘的演變進程,篳路藍縷歷經了從原住民時期、荷西殖民時期、明鄭殖民時期、清朝殖民時期乃至於近代長達51年的日本統治時期以及1949年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退守台灣等政權統治等等不同階段的歷史性轉折,誠如,當年客家人、泉州人、漳州人同時來台,客家人因分類械鬥失利退出平原轉往丘陵居住,而得勝者住在平原、海濱;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泉州移民則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台北盆地;再則,從過去到現在乃至於未來,社會事實(social fact)告訴我們:台灣所要面對的族群變遷乃是從人口數目的量化以延伸到實際內含蛻變的質化,猶如近二十年來社會結構中崇功報勳的榮民隨著歲月的流逝與世代交替逐年凋落,取而代之的則是跨國婚姻所衍生出來的新台灣媽媽與新台灣之子的新住民多元文化家庭,而這樣的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儼然讓台灣的民主展現更多的包容性與接受性,因而,從語言適應、家庭適應、社會適應與文化適應所對應的身份認同、社會認同、文化認同與國族認同,從個體到集體得以產生內在貫通的可能性,這也正是當前社會變遷下國家機器與每一個民眾必須要審慎面對的族群問題。

一直以來,台灣的住民只有先來後到,沒有主客之分,若以排擠、忽視甚或是以霸權強壓覆蓋的方式去面對不同的族群差異,那麼,接踵而來的便是族群對立與分化,不難想像的是我們的社會將呈顯出『落難成兄弟、何必骨肉親』的移民圖像對此,「反族群歧視法」的立法如果可以因此消弭我群對他群根深蒂固的偏見、成見引發而來的歧視,那麼,至少可以期待從主流社會的常態性裁判到飄泊尋岸的排除融合,亦即,以往同文同種的我族中心主義昇華以擴及到尊重多元且包容差異的多元族群,進而朝向「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邁進。歷史是一面鏡子,走過洪流的共同記憶一再地告訴我們:台灣是個移民島國,也是個族群的大熔爐,不論是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由於生活習慣、歷史記憶、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同,容易導致族群間發生排斥,進而忽略了對彼此所應該要有的基本尊重。

令人欣慰的,從台北清真寺日前宣布從6月6日開始進入一年一度的回教齋戒月,正是對當前台灣穆斯林移工文化的尊重,讓移工也能在異鄉有家的感覺,畢竟,民主國家這一路走來的發展歷程是如此艱辛的,也絕對不容許任何人挑起種族意識,更不要對「自由」有錯誤的認知而導致仇恨犯罪(hate crime),不論是國際化抑或是全球化的社會文明進程,回應於開放的胸襟、開闊的心靈以及開明的公民社會,對於不同族群的多傾聽、多溝通,用愛與關懷消弭對立和仇恨,以讓台灣人良善的本質和和諧的社會氛圍,繼續陪伴下一代走向多元文化的未來,就此而言,只要是從教育與大眾傳播媒體帶頭做起,永遠都不嫌晚,這也正是妳、我當下必須攜手共同努力面對的社會變遷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