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基隆市火車站前出現一名所謂的叩頭哥,本身超級有禮且不斷地叩頭趴地乞討,乃甚至於偽裝左手包繃帶、右手藏在衣服內露出空袖子,讓人誤認為斷臂而博取民眾的同情捐款,對此一取巧的得逞行徑,自當是有它多重論述的延伸性探究。
首先,還原回到工具理性的界面議論,那麼,諸如排班計程車司機所爆料的裝殘行乞;警察人員所祭以社會秩序維護法的開罰懲治;社政單位所規勸用以提供急難救助、食物銀行或是協助申請中低收入戶津貼的正當程序;抑或是勞動機制所可以提供就業媒合的輔導協助等,只不過,當事者一而再地我行我素,其所彰顯出來的斷然就不是道德勸說和依法行政的個體層次,而是須扣緊認知行為的關懷旨趣,亦即,裝殘行乞背後所糾結的集體意含和結構性限制,這才是議題探究所在,就此而言,在這裡的論述思考也不全然只是侷限於裝殘行乞是否違規的法律範疇議題,而是需要更進一步地擴及到諸如民德和民俗而來的認知行為範疇,畢竟,從需求創造出供給以迄於供給所衍生出來更多需求的弔詭之處,用以點明行乞者這一造的「需求」以及路人他者施惠協助的「供給」,一方面係處於資訊不對稱的『不知』情境;另一方面則是因應於人性誘因及其道德認可而來的『無知』狀況,如此一來,食髓知味的脫序迷亂行徑,其所共築的會是一幅相與共犯的共難結局!
其次,標舉惻隱之心所陷入是否協助的天人交戰,此一善行義舉所必須要裝備的相關知能,這也是議題現象的追索所在,以此觀之,現行的非營利組織或是情境個案所施以感動行銷的資源匯集手法,宜有它改善之處?連帶地,一般民眾所習以為常官能刺激的從眾行徑,這何嘗不也是造就諸多類似裝殘行乞的構造原因所在,就此而言,處於載舟與覆舟的一體兩面,那麼,祭以感同身受的義舉善行,的確是有它文明進程的反思、檢討之處,畢竟,食髓知味的我行我素其所對照出來的乃是廉價愛心的福利迷思,也就是說,上述包括警政、社政或勞政的消極處遇,是有它進行必要性的觀念充權和機會教育,誠然,即便台灣一地存在諸多的發展性限制,但是,現行國家機器的角色扮演和功能分工,早已經是從殘補模式轉換為制度再分配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說,裝殘行乞的一再得逞,這何嘗不是突顯除卻福利施給外,諸如崇高報勳、侍從福利、社會賠償、融合促進、社會連帶以及公民地位等不同內含的社會保障機制設計,除了是有或無二分式的量化思維外,攸關到福利意識、公民權利與市民社會的內化觀念,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
總之,要如何讓溫暖的心再加上冷靜之腦的悲智雙運,得以有其創造性轉化的可能,就此而言,理盲濫情的前福利國家之於世代賡續的後福祉社會,那麼,所應該要被解構的又豈止是裝殘行乞一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