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消費牡蠣以清肉為主,但傳統剝殼作業在沿海勞動力老化、短缺的現在已逐漸面臨瓶頸,遂農業部辦理「國產牡蠣開殼人機協同作業暨品質提昇技術工作坊」,推動牡蠣產業自動化。蚵農對剖蚵自動化能否完全取代人工抱持疑問,也擔心能否負擔費用;也有靠剖蚵殼賺錢的老人家擔心沒頭路,希望「麥相害」。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所長張錦宜說明,國內帶殼牡蠣年產量約2億4千萬顆,但由於國人偏好牡蠣清肉,因此仍須仰賴人工處理,尤其在雲嘉沿海地區,「千歲團」更成產業主要勞動力,然而也凸顯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困境,引進自動化設備與智慧加工技術,已成為產業永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水試所說明,設備透過200至350MPa的高壓環境,使牡蠣殼、肉因膨脹係數差異而分離達到去殼效果,目前實驗級6公升設備約需350萬元,而55公升與525公升等工廠級生產線投資成本分別約3700萬元及9300萬元。
農業部指出,6.2公升機台已可實現「每小時開殼40至50斤牡蠣」,且隨自動化規模化生產,人工開殼的單位生產成本可由每公斤約158元降至147元。
東石鄉李姓婦人剖蚵經歷30年,聽到自動剖蚵設備1小時能開50斤,驚呼「怎麼可能」,指牡蠣大小不一,蚵殼表面彎彎曲曲、凹凸不平,人工剖蚵既要考慮角度,還要兼顧力道,才能把蚵肉完整取出,疑惑機器如何讓蚵肉保持完整無損,直言不會爛糊糊變「蚵仔漿」嗎?
蔡姓民眾直言,沿海鄉下地方,工作機會不多,很多老人家靠剖蚵賺生活費,政府要推自動化,只會害大家沒頭路,連「老人工」都沒得賺,希望「麥相害」。
雲林縣丁姓蚵農表示,剖蚵自動化可以減輕人工負擔,但剖開蚵殼後還要人工取蚵,這點機器不知能否做到?另外,據了解剖蚵機器並不便宜,未來保養維修費用會影響購買意願。目前人工剖蚵每剖1台斤蚵仁工資在35至40元間,剖蚵機器的經濟效益仍有待評估。(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25.11.19)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