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前情提要:
日前鳳凰颱風來襲,一名自稱是臺大大氣系學生的網友,在臉書社團「黑特帝大」匿名投稿,預測11月12日至14日臺北市至少會放2天颱風假,並表示少一天就請100份雞排和波霸奶茶,都沒放假的話,就免費請300份。
原本宣布16日在台大校園內發放雞排,還沒到中午12時,現場聚集超多學生,更有人上午8時就來了。怎料,中午12時一到,現場只剩一群空等學生,該位自稱臺大大氣系學生的網友未現身,有學生受訪時直呼,會繼續等下去。
………………………………………………………………………………
在一個名為「風之谷」的奇異小鎮,鎮上有一位自稱天氣預言家的小木偶,他名叫「泰迪」。泰迪他總能準確預測天氣,因此贏得了鎮民的信任。然而,這次泰迪卻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讓他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幕:天氣預言與承諾的開始
某日,泰迪在鎮上的廣場上大聲宣告:“根據我的觀察與計算,未來三天內,將會有一場巨大的風暴襲擊小鎮!為此,學校將會停課兩天。如果我的預測錯了,我將在廣場上發放三百份雞排與珍珠奶茶作為補償!”
這個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小鎮,所有人都開始為即將到來的颱風假而雀躍不已。孩子們幻想著在家中無憂無慮地玩耍,大人們則計劃著如何利用這兩天的假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風暴卻遲遲未來。天氣晴朗得令人難以置信。
第二幕:群眾的期待與失望
到了第三天,天氣依然晴朗,連一片烏雲都沒有,小鎮上的居民開始議論紛紛。“泰迪是不是搞錯了?”,一位老奶奶問道。“他可是我們信任的預言家啊!”,另一位年輕人試圖為泰迪辯護。
然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當天中午,根據泰迪的承諾,他應該在廣場上發放三百份雞排與珍奶,然而,當時間來到了日正當中的十二點,廣場上聚集了數百名期待的居民,卻遲遲未見到泰迪的身影。
“他人在那裡?”,一位早上八點就來排隊的學生抱怨道。“我還特地空腹來,就是為了這免費的雞排!”,另一位居民也附和說道:“免費的東西最好吃!我們要等下去!”
第三幕:從眾效應與社會心理學的影響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群眾的情緒逐漸從期待轉為不滿,這種現象正是「羊群效應」(Herding Effect)的典型例子,亦即,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時,他們的行為和情緒會相互影響,最終,更會形成一種從眾的集體情緒,而群眾的不滿情緒,也就如同滾雪球般,迅速蔓延,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或信念,藉此符合群體的期望或行為,以此觀之,針對該起的預言事件,人們會因為其他人的存在而選擇等待,雖然明明知道可能不會有雞排。
“他是不是在騙我們?”,有人開始質疑。“他根本不在乎我們的感受!”,另一人憤怒地喊道,這種情況也反映出認知社會心理學中的「期望落差理論」(Expectation Disconfirmation Theory),也就是說,當人們對某事抱有高度的期待,但最終的結果與期待相差甚遠時,失望和憤怒,便會隨之而來,比如期待的雞排未能如約而至,導致情緒不滿,甚至於不滿的情緒會被進一步放大;連帶地,這也包括料想雞排未能如期發放,除了造成學生失望的所謂「虛假承諾」(False Promises)外,也突顯人們忽略驗證言論的真實性,更遑論於還有會讓自己陷入某種集體焦慮的「匿名承諾」(Anonymous Promises)。
第四幕:批判社會學視角下的責任問題
就在群眾情緒達到頂點時,鎮長出面發表了一份聲明,他表示,泰迪並非真正的天氣專家,而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小木偶,他的預測並不可靠,而他的承諾也未曾經過任何正式程序審核,鎮長呼籲大家應該理性看待此事,避免因匿名消息而產生不必要的誤解與風險。
然而,這份聲明卻引發了更大的討論,一些人認為,泰迪應該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是鎮民自己過於輕信匿名承諾,才會導致這場鬧劇,但是,無論如何,此一事件著實反映當代社會中資訊透明度不足以及匿名文化盛行,所帶來的認知混淆問題,尤其是關注的焦點也不在於預言本身是否成真,而是能否獲得一份免費的雞排和珍奶。
第五幕:從錯誤中學習
事件過後,泰迪感到無比懊悔,他躲在自己的小屋裡,不敢面對鎮民,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會做出如此輕率的承諾?為什麼沒有考慮到自己的預測可能會出錯?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同時,也應該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對於全社會產生的影響。泰迪決定改變自己,他不再輕易做出承諾,而是專注於提升自己進行預測時的多角檢核判斷能力。
為了彌補自己的錯誤,泰迪決定親自向所有被他影響的人道歉,他在廣場上舉辦了一場公開活動,不僅向大家承認自己的錯誤,還分享了他從這次事件中學到的教訓,他還宣布成立一個誠信與資訊透明團體,致力提高大眾對於網路訊息的辨識能力,這其中也包括一份具體的行動計畫:
1.強化媒體素養教育:舉辦工作坊,提高鎮民對於氣象知識與網路謠言的辨識能力,特別是公民參與的社會責任。
2.建立資訊核實機制:建立一套透明且可靠的資訊發布機制,以確保所有消息都經過審核,從而建置安全的社交空間。
3.加強法律責任:對於散布虛假消息的人進行適當的法律追究,以維護社會秩序。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鎮上的居民逐漸原諒了泰迪,他們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關鍵在於是否願意承擔責任,並且加以反省和努力改正。
後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處在於一個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裡,每個人都應該要對自己所傳遞的訊息負責,同時,我們也要具備批判性思維,不輕信匿名消息或未經查證的訊息,此外,當我們犯錯時,承認錯誤和改過遷善,更是重建信任和促進人際和諧的重要一步。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風傳媒,2025.11.16:「賭颱風假翻車!大氣系學生『雞排祭品文』放鳥400人,台大回應了」」)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