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民國112年醫學中心評鑑結果跌破眾人眼鏡,台北區醫學中心打破家數上限,由8家增加為10家,遭批評違反分級醫療原則,事後也遭監察院糾正。衛福部長石崇良4日接受《中國時報》專訪坦言「台北區醫學中心太多了」,不符合區域平衡概念,「該下來就下來」,116年台北區評鑑將回歸8家名額,換言之,將有2家醫學中心被降級,勢必掀起一場名額爭奪戰。

國內醫院評鑑行採「PK制」,以人口計算應設置醫學中心名額,但112年台北區競爭激烈,原定11月公布結果,卻遲遲無法底定,台北慈濟醫院卻搶先自曝成功升格,又傳出萬芳醫院將被降級,打破了醫學中心長期「只升不降」的傳統,引起醫界波瀾。

衛福部隔年2月終於公布台北區醫中評鑑結果,由於第7到10名差距僅0.4分,難分優劣,與專家討論決定增額,新增台北慈濟醫院和雙和醫院2家,等於打開醫學中心家數上限,遭批評未來將形成「滿地醫學中心」局面。

距離下次醫院評鑑時間越來越近,各大醫院已著手備戰。石崇良4日首度透露改革方向,將不會打開醫學中心家數上限。他指出,如果某區域以人口計算應設置3家醫學中心,但今年有5家來PK,且都有達到門檻,那麼分數前三高就是醫學中心,剩下2家就是準醫學中心。

石崇良指出,116年台北區評鑑將回歸原本的醫學中心家數,「該下來就下來」。至於北區、高屏區將新竹台大分院、義大醫院升格醫學中心,皆符合區域平衡概念,避免病人都跑到台北看病,醫學中心家數不受影響。

石崇良宣示,將從三大方向強化醫學中心任務。首先是扮演人才培育角色,滿足兒科、重症科別需求,其次是擔負國家生技研發任務,衛福部正規畫設置聯合的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RB),盼加速臨床試驗審查速度,讓台灣病人有更多機會參與新藥。

落實分級醫療也是重要任務。石崇良指出,門診減量成果不僅牽動醫院個別總額,未來也會納入醫院評鑑項目。(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