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醫療需求的增加,代掛號服務在臺灣社會逐漸興起,更成為許多患者的次佳選擇(secondary choice)之一,此一現象雖然滿足部分民眾的及時看診需求,但同時也引發醫療市場的混亂脫序,尤其是對於分級醫療制度的衝擊,如此一來,代掛號服務背後所意指的醫療社會學意涵,是有加以深究之必要。
現行的臺灣社會裡,由於大醫院的名醫門診掛號需求量大,導致許多患者面臨到掛號困難的結構性限制,為了滿足這樣的供需失衡現象,部分業者開始提供付費代掛號服務,每次成功代掛會收取新台幣400、450元的不等費用,雖然,根據〈醫療法〉的相關規定,這類代掛號服務可能面臨罰鍰,但是,這也突顯代掛號的法律地位,實有一定的模糊性,更遑論於迷信大醫院、大牌名醫的認知基模,也讓代掛號產業更形壯大,致使出現業者宣稱其服務係為了協助那些不擅長使用網路的患者,並且也有合法繳稅的記錄等試圖合理化說詞,畢竟,無論是專人排隊或網路線上等有技巧的搶號行徑,已經影響到那些遵循正常排隊程序的患者,進而導致戕害分級醫療的資源浪費,也直接暴露臺灣醫療體系中的公平性缺陷。
至於,之所以會出現代掛號的運作亂象,相關的成因當可追溯如下,像是:(一)首先,臺灣地區相對友善廉價的健保制度,使得民眾傾向於選擇大醫院和名醫,導致掛號名額的供不應求;(二)其次,全社會對於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尤其是在疫情後,健康意識提高更是加劇掛號資源的緊張;(三)此外,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代掛號業者能夠利用網路平台,輕易地吸引到特定需求的消費者,甚而擴大代掛市場的商機利基,如此一來,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若果是從醫療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點評出來該項的代掛號行為,著實反映社會結構中經濟條件對於健康權利的不對稱影響,也就是說,經濟條件較好的患者,經常能夠通過付費而獲得及時的就醫服務,相形之下,經濟條件較差的病患,反而可能會面臨到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更大就醫障礙,如此一來,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加劇全社會的不平等,並且對於醫療資源的分配產生衝擊影響。
誠然,為了解決代掛號亂象,理應可以有以下的多方面思索,包括:首先,政府應加強對於代掛號業者的監管,並且明確法律的界限,來防止其違法經營;其次,醫院應該優化掛號系統,增加現場掛號名額,以改善網路掛號的使用體驗,從而減少患者對於代掛號服務的依賴,以及降低掛號資訊的不對稱情事;此外,應加強對患者的資訊教育,這部分除了提高他們對於正常掛號流程的認識和遵循外,更有其必要落實自主健康管理、分級醫療制度、醫療資源合理使用的公眾認知教育。冀此,醫療系統的設計理應要以公平性為其核心價值,但是,林林總總的代為掛號集體行徑,恰恰反映了當前醫療系統中所關乎到公、平、適、足的有待闕疑,因此,未來的醫療政策應該重視社會弱勢群體的看診需求,進而確保每位患者都能平等獲得健康平權的醫療服務。
總之,代掛號亂象的出現,乃是社會需求與醫療資源不匹配的一項預期性後果,據以看到其背後的深層社會結構問題,就此而言,如何針對代掛號問題,提出有效的改善對策,以確保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和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品質,作為隱含某種集體意涵的代掛號客觀事實,在這部分所糾結的健康風險、人性誘因、認知基模、心靈結構、供需關係、代掛支付、機會成本、法律地位、醫療倫理、健康人權等命題意旨,皆有必要去推動整全、多層、個體、集體和通盤的深究考察。誠然,從需求創造供給,到進而供給衍生出來更多的不當或假性需求,以迄於標舉AI科技、高速網路等機率極高的成功掛號,及其像是醫院限號、回診病人、資安隱憂、監控漏洞、現場掛號、評估加號、雲端監控、流量防護機制等窮變措施,直指出來的還是病患與名醫之『個體』、分級診療之『制度』以及疾病治療之『大環境』等相與糾葛且錯綜複雜的醫病情結、情愫或情勒。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10.03:「付費代掛名醫,衛福部要罰」)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