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醫療需求的增加,代掛號服務在臺灣社會逐漸興起,更成為許多患者的次佳選擇(secondary choice)之一,此一現象雖然滿足部分民眾的及時看診需求,但同時也引發醫療市場的混亂脫序,尤其是對於分級醫療制度的衝擊,如此一來,代掛號服務背後所意指的醫療社會學意涵,是有加以深究之必要。
現行的臺灣社會裡,由於大醫院的名醫門診掛號需求量大,導致許多患者面臨到掛號困難的結構性限制,為了滿足這樣的供需失衡現象,部分業者開始提供付費代掛號服務,每次成功代掛會收取新台幣400、450元的不等費用,雖然,根據〈醫療法〉的相關規定,這類代掛號服務可能面臨罰鍰,但是,這也突顯代掛號的法律地位,實有一定的模糊性,更遑論於迷信大醫院、大牌名醫的認知基模,也讓代掛號產業更形壯大,致使出現業者宣稱其服務係為了協助那些不擅長使用網路的患者,並且也有合法繳稅的記錄等試圖合理化說詞,畢竟,無論是專人排隊或網路線上等有技巧的搶號行徑,已經影響到那些遵循正常排隊程序的患者,進而導致戕害分級醫療的資源浪費,也直接暴露臺灣醫療體系中的公平性缺陷。
至於,之所以會出現代掛號的運作亂象,相關的成因當可追溯如下,像是:(一)首先,臺灣地區相對友善廉價的健保制度,使得民眾傾向於選擇大醫院和名醫,導致掛號名額的供不應求;(二)其次,全社會對於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尤其是在疫情後,健康意識提高更是加劇掛號資源的緊張;(三)此外,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代掛號業者能夠利用網路平台,輕易地吸引到特定需求的消費者,甚而擴大代掛市場的商機利基,如此一來,在這裡的批判性反思,若果是從醫療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點評出來該項的代掛號行為,著實反映社會結構中經濟條件對於健康權利的不對稱影響,也就是說,經濟條件較好的患者,經常能夠通過付費而獲得及時的就醫服務,相形之下,經濟條件較差的病患,反而可能會面臨到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更大就醫障礙,如此一來,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加劇全社會的不平等,並且對於醫療資源的分配產生衝擊影響。
誠然,為了解決代掛號亂象,理應可以有以下的多方面思索,包括:首先,政府應加強對於代掛號業者的監管,並且明確法律的界限,來防止其違法經營;其次,醫院應該優化掛號系統,增加現場掛號名額,以改善網路掛號的使用體驗,從而減少患者對於代掛號服務的依賴,以及降低掛號資訊的不對稱情事;此外,應加強對患者的資訊教育,這部分除了提高他們對於正常掛號流程的認識和遵循外,更有其必要落實自主健康管理、分級醫療制度、醫療資源合理使用的公眾認知教育。冀此,醫療系統的設計理應要以公平性為其核心價值,但是,林林總總的代為掛號集體行徑,恰恰反映了當前醫療系統中所關乎到公、平、適、足的有待闕疑,因此,未來的醫療政策應該重視社會弱勢群體的看診需求,進而確保每位患者都能平等獲得健康平權的醫療服務。
總之,代掛號亂象的出現,乃是社會需求與醫療資源不匹配的一項預期性後果,據以看到其背後的深層社會結構問題,就此而言,如何針對代掛號問題,提出有效的改善對策,以確保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和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品質,作為隱含某種集體意涵的代掛號客觀事實,在這部分所糾結的健康風險、人性誘因、認知基模、心靈結構、供需關係、代掛支付、機會成本、法律地位、醫療倫理、健康人權等命題意旨,皆有必要去推動整全、多層、個體、集體和通盤的深究考察。誠然,從需求創造供給,到進而供給衍生出來更多的不當或假性需求,以迄於標舉AI科技、高速網路等機率極高的成功掛號,及其像是醫院限號、回診病人、資安隱憂、監控漏洞、現場掛號、評估加號、雲端監控、流量防護機制等窮變措施,直指出來的還是病患與名醫之『個體』、分級診療之『制度』以及疾病治療之『大環境』等相與糾葛且錯綜複雜的醫病情結、情愫或情勒。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中時電子報,2025.10.03:「付費代掛名醫,衛福部要罰」)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代掛號主要的因素在於台灣就醫方便,分級醫療未落實及國人迷信名醫。健保已運作30年,貿然採取限制國人就醫方式,以避免代掛號情形恐有困難;若透過提高大醫院部分負擔之方式來推動,也需考量到過高之金額雖使民眾減少前往大醫院,但亦可能真正有需求者,因財務考量而選擇不就醫。故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應由民眾自發驅動,透過教育及宣導分級醫療的重要,使民眾知曉於基層就醫省時且方便,遇嚴重情況再轉診至大醫院,從需求面主動減少才能有效降低大醫院看病擁擠的情形。
現在很多人為了能掛到大醫院有名醫師的門診,會花錢請人幫忙代掛號,一次就要幾百塊。我覺得這雖然可以幫助一些真的不會用網路掛號的老人或忙碌的人,但同時也造成醫療資源的不公平。因為有錢的人就可以用錢「買到」掛號機會,而經濟比較不好的人,反而只能等更久或掛不到,這樣對大家來說其實不太公平。
身為台灣人,我一直引以為傲的就是我們的健保制度,它真的造福了許多民眾。每次和對岸的朋友或是外國朋友聊天時,我都會覺得能住在台灣真的太幸福了。健保讓大家都能用合理的價格看病,這是其他國家不一定有的權利。健保最初的用意,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享有「醫療權」。但如果像代掛號這樣的亂象越來越多,讓有錢人先搶到醫療資源,那就破壞了健保原本「全民平等」的初衷,也讓這個好制度慢慢走樣。
我自己想到,如果家人突然生病,卻因為掛不到號而延誤看診,一定會覺得很無助。所以政府應該要想辦法改善掛號制度,比如讓醫院多留一些現場掛號名額,或設計更簡單的掛號系統,讓老人也能自己操作。其實我覺得大家也要學會分級就醫,不一定每個小病都要跑去大醫院。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代掛號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背後反映的是整個醫療制度的壓力和社會的不平等。希望未來台灣的醫療能更公平,讓每個人都能安心看病,繼續為我們引以為傲的健保制度感到驕傲。
在網路平台發達下,任何交易都可以透過網路平台完成,食衣住行育樂均有,上個月秋節彰化名店不二家蛋黃酥,半夜排隊代購一盒漲到1-2千元,也有人購買。顯示網購帶來便利性,也帶來社會問題;如詐騙增加包括掛號代購。
醫院掛號代購已很多年了,幾年前因肺節結求診,網路掛號早滿台大陳醫生現場掛號名額,10分鐘內完掛,還發現有幾位掛完打電話聯絡..甚至蝦皮上都有代掛每位300-500元起。
面對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就醫需求增加,建議從個體:預防醫學,定期健康檢查,健康飲食,喝水運動和充足睡眠。
制度:1、醫院開放4個月的網路掛號。現場掛號名額增加。2、醫生培養訓練,名醫養成需時間淬鍊持續精進專業訓練。3、鼓勵民眾根據病情輕重分級分流就醫,小病診所就診,如需要再轉診至地區醫院等
大環境:
1、衛生所,不定期的社區衛教課程,增加民眾健康素養。2、推廣遠距醫療,解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問題。3、衛生局可推長照知能遠距課程,如年滿55歲有長照相關累積積分,增加醫療知識,未來需求時可抵機構的費用。
4、推動分類分流就診模式避免資源浪費。
代掛號罰款只是消極的方法,正本清源是讓需要的人容易掛到號。分科分流看診教育。隨著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醫療體系面臨的挑戰日益增加。透過個體、制度及大環境的改善,才能有效解決醫療資源的分配與使用問題,讓每個人都能獲得所需的醫療服務。
近年來「代掛號」現象愈來愈普遍,從醫院門口排隊代掛,到網路上出現有償代掛服務,雖然看似便利,但其實反映了醫療公平的結構性問題。醫療資源本就有限,若掛號名額被黃牛或代掛者大量佔據,真正需要醫療協助的病患反而被排擠在外,造成健康人權的不平等。尤其對於老人、行動不便者或經濟弱勢族群而言,這樣的不公平更為明顯。
代掛號亂象的根源在於醫療體系的資源分配與掛號制度設計不夠周全。政府與醫療院所應思考如何透過「實名制掛號」、身分驗證機制或「病人優先序」制度來確保公平。更重要的是,社會應重新思考「醫療便利」與「健康正義」之間的平衡,讓醫療回歸照顧本質,而非成為市場化的商品。
科技來自於人性,這句話真是被黃牛運用的很靈活,這也是整個醫療體系環環相扣的結果,過高的護病比,不願投入醫療工作的有照護理師,最近新聞又說(外科醫師短缺);除了醫療人員短缺問題就政府而言須提出相關法條制止此行為,盡監督之義務;在健保連年虧損的情況下,代掛業者還可以大賺這種無成本之財,且行之有年,真是不敢想像。身為國民每一個人都有生命安全接受醫療的權力,但這樣的民生基本需求不該是被有心人士利用。
代掛號的出現,表面上滿足了民眾的就醫需求,但背後其實揭露了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均與社會結構的失衡。當經濟條件較好的人能以金錢換取掛號機會,弱勢者卻被迫等待甚至錯失治療時機,這樣的現象正是健康不平等最直接的體現。代掛號的亂象反映出醫療體系中「結構性排除」的現象。社會中某些群體因資訊落差、數位能力不足或經濟條件限制,被迫成為醫療體系的邊緣人。這提醒我們,醫療不應只是技術與制度的議題,更關乎社會正義與人權保障。
隨著醫療需求日益增加,代掛號服務在臺灣社會逐漸興起,並成為許多患者的次佳選擇。這種現象雖然暫時滿足了部分民眾的即時就醫需求,但也引發醫療市場的混亂,尤其對分級醫療制度造成衝擊。因此,代掛號背後所反映的醫療社會學意涵,值得深入探討。
在臺灣,由於大醫院名醫門診掛號需求量大,患者往往面臨結構性困難。為了應對這種供需失衡,一些業者開始提供付費代掛號服務,每次收費約新台幣400至450元。雖然《醫療法》規定這類服務可能違法並面臨罰鍰,但代掛號的法律地位仍模糊不清。此外,社會對名醫與大醫院的信任與迷思,使代掛號服務持續擴張,業者甚至以協助不擅長網路操作的患者或合法繳稅記錄為理由,試圖合理化其服務。然而,無論是線上搶號還是專人排隊,這些行為都可能侵害遵循正常掛號程序的患者權益,並削弱分級醫療制度的效能,凸顯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