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臺北市立中山女中因校內熱食部漲價及外食限制,學生於2025年9月1日發起《校長室門口吃便當》活動,旨在於爭取更大的外送權利,經過親師生的意見調查,校方於9月19日的膳食管理委員會中以高票通過全面開放外食訂購,預計於9月30日正式實施,此一事件不僅反映學生對於飲食選擇權的訴求,也揭示了教育體制中強勢權力與弱勢自主的緊張關係。

事實上,中山女中的《校長室門口吃便當》活動,主要是起因於校內熱食部漲價,致使學生不滿意學校所提供的餐飲服務,這是因為:根據現行的規定,每班每月僅能外食一次,此一限制使得學生在選擇飲食上感到窘迫,導致學生於9月1日發起活動,經過意見調查後,校方在膳食管理委員會中以16票贊成、2票反對的結果,而決定於9月30日全面開放外食訂購,並且也將開放外食由學生和家長擔任志工輪值,並且會公告衛生局認證的商家,藉此確保飲食安全。職是之故,此事件的發生,彰顯當前教育體制中學生自主權的缺乏,畢竟,學校對於外食的限制規定,確實影響到學生的飲食選擇,也抑制了她們的自主性,造成學生面對校內有限的餐飲選擇時,常常感到無奈,就此而言,當外食成為了一種另類的選項訴求時,多少突顯現行教育體制對於學生表達性需求的可能忽視,從而阻礙學生在自我管理和需求表達的重要性。

冀此,針對此一權力分配與自主權限的校園緊張關係議題,校方除了應建立起更為靈活的膳食管理機制外,也要讓學生參與開放政策與否的決策過程,藉以提升學生們的參與感與責任感,從而消弭學生對其自身權益被剝奪的不滿積累情緒;再則,理當順勢利導加強學生對於飲食安全的認知教育,以讓學生在選擇外食時,兼具基本的衛生知識和選擇能力,如此一來,考察的癥結點,就不全然僅止於零和關係的兩造對峙,而是攸關到良好的膳食管理機制,及其能否有效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此一關乎到食品、食材、食安、食農等機會教育和認知基模,將遠遠超乎單純的開放外食選擇,來得多元、深邃和複雜;連帶地,從批判社會學的角度看,《校長室門口吃便當》活動事件,就不僅只是學生對於飲食權利的爭取,更是直指對於現行教育體制中諸如「規範至上」與「人本主義」之間權力角逐的拉扯反思,特別是顯現出教育場域中師生間權力關係的不平等如何影響政策制定的「微型政治」現象;連帶地,就其所涉及到師生、親師的擴大性溝通過程中,反思教育的真義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在於培力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自主能力等蛻變過程當中,據以反思理性的言談情境如何讓參與意識和公民責任,得以落實成為公民德行的一部分,以此觀之,該項活動就不僅只是一場針對膳食政策的學生運動抗議,更是對於教育體制內部權力分配及其學生自主權限的再次思考。

總之,《校長室門口吃便當》活動的發起,不僅揭露了校園管理機制中的限制性規範,也促使權控關係的這一造,重新去思考教育的核心價值應如何平衡權力與自主,就此而言,即使最後的結果是差強人意,但是,著實提點學校當局應繼續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主動性和參與感,換言之,教育的核心價值乃是在於尊重多元和共融差異,以傾聽、探求每一位學生的聲音和需求;連帶地,從權控關係到學生自主權、從受教權到外送權、從自帶到外食、從食材到食安、從主食到飲品、從膳食到垃圾、從飲食到作息、從消費管理到自立生活、從次文化到同儕壓力、從親師到師生,以迄於權益維護到責任義務的對應性關係,皆有必要進行「人本教育」的通盤性檢視。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09.21:「午餐起義成功,學生歡呼」)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