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報載教育部長於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直接宣布,將針對全臺3,800所中小學的體育器材進行盤點,並計劃將開放這些器材提供給社區民眾在放學及假日期間借用,此一政策固然是用以促進社區運動和提升民眾的運動參與度,然而,卻引起教師團體的強烈不滿,致使,即使出現政策難行的出師未捷,徒留下來的會是淚滿襟的基層行政管理人員,從而顯示教育部在推動該項措施的輕率決策思維。
誠然,教育部推動該項「校園公共球」政策的初衷是良好、善意的,其用意乃是在於提升運動參與和促進社區民眾健康,只不過,政策的設計和實施,忽略基層學校的實際運作情況和相關的衍生性需求,畢竟,假日期間的國小、國中,多數都是缺乏人力支援,而無法有效管理借用的器材,這也讓教師的反彈和對於政策的質疑,已然是一項預期之中的發展性後果,以此觀之,究竟是誤判或錯判情勢,抑或是政令一出就只能使命必達,這多少顯露出來行政管理主義的我執心態;連帶地,即使是要推動強化健康韌性的校園運動,但是,有無充分的需求評估、是否了解社區的實際需求等基礎布建,恐將增生更多的執行困難;最後,「校園公共球」背後的民粹主義可能會導致政策偏向於迎合大眾情緒,忽略了中、長期的衝擊影響,而讓政策僅停留在表層調整,並未觸及到諸如城市運動空間規劃或公共資源分配整合等深層結構性問題的集體公共利益。
冀此,為了使「校園公共球」政策能夠順利推行,必須要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這其中包括:(一)首先,教育部應加強與校方的溝通,來了解基層的需求和困難,並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因地制宜的應有調整對策;(二)其次,應考慮提供必要的經費和人力支援,以確保學校能夠在假日期間有效管理器材的借用和歸還,否則,好人由高層來當、扛責卻是在校方的兩廂拉扯之下,造就出來的將會是更多形式虛應的表面作為;以及(三)最後,建立一個清晰的管理機制,這也是至關重要,特別是建置專門的管理團隊,負責校園公共球的運營和維護,來確保器材的安全和環境的清潔。
准此,這一事件所該賦予的批判性反思,像是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權力不對稱問題,換言之,高層的決策脫離基層的實際需求,致使政策的推行,將會面臨到窒礙難行的操作困境,就此而言,如何導入更加重視教師和校長的聲音,並且尊重他們專業意見之理想言談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的溝通對話,藉此避免因為缺乏實地考察而制定出脫離現實的謬誤政策,如此一來,該項「校園公共球」的政策性作為,相當程度上,未嘗不是反映教育體系中所潛藏的深層權力結構,進而忽略了實際操作中的複雜性,這不僅會影響到政策的有效性,更是削弱教師們對於高層治理能力的信任感。因此,未來的政策制定應更加注重民主參與,以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的聲音,都能夠得到充分的考量討論。
總之,「校園公共球」政策的推動會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必須從基層的需求出發,以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唯有在充分了解實際情況和尊重專業意見的基礎上,方能確保政策的成功實施,畢竟,「校園公共球」的概念發想,實有其因校制宜的權變考量,換言之,攸關到服務輸送的策進作為,自當是要從基層單位的權責內涵出發,才能達到多方的共好美意,況且扣緊需求評估、過程評估及其結果評估的整體效益評估機制,包括應提供的使用器材、可滿足的器具數量、需支援的經費人力、要善後的環境維護、宜留意的校園安全、該廓清的學校財產,抑或相對應的各項管理措施,以部長之尊伸手介入基層庶務,著實坐實了職權不對稱之虞、之嫌和之憾,更遑論於訴諸類似『愛心傘』的操作概念,更是左支右絀的難以自圓其說。
職是之故,中、小學校園開放政策而來的球具假日免費使用,乃是一項可以進行社區性對話的公共議題,但是,高層逕自發言的權控或霸權思維,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特別是對於理性決策公信力的直接戕害。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7.10:「慘遭教師團體猛轟,教育部『校園公共球』先踩煞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