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颱風的來襲不僅是一項自然現象,更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催化劑,隨著丹娜絲颱風的逼近,臺中市政府宣布放颱風假,民眾紛紛前往連鎖超市搶購食材,造成貨架上的蔬果和泡麵幾乎是被搶購一空,許多百貨公司也因應颱風的威脅,提前結束營業,這樣的集體行為不僅是對即將來臨的風雨的直接反應,也是對於生活需求的一種本能反應,更著實反映颱風假往往被視為是休閒放假一天的情緒安撫,而非是讓颱風天成為全民和全社會用以提升防災能力和理性應對的轉化契機。

誠然,颱風放假與否所牽動的是脆弱人性誘因、科學預報準確性、地方政府的決策能力、民眾的預期心理反應,以及天災人禍的不可測和公共安全的防範效果,這也讓颱風天的放假決策,就不僅止於單一因素,而是糾結複雜的多方考量,連帶地,颱風假也不只是對於自然災害的應對,更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的體現,特別是當颱風來臨之際,民眾的恐慌情緒和不確定性的焦慮,驅使人們有著寧願儘早準備和設想可能放假的“風險感知”,以至於對颱風所可能出現風強、雨大、土石流的複合性災變,掉以輕心的欠缺預防性防禦處治,連帶地,地方政府基於安全考量往往採取保守策略,但是,這種決策可能導致放假標準的不一致性,進而引發民眾相對性期待落差的不滿。

如此一來,相與對應的改善對策,包括有:(一)首先,應加強對於颱風的預報準確性和資訊透明度和資訊對稱性,讓民眾能夠及時獲取相關資訊,以進行自我防衛及其防災行動的超前部署,而非只是侷限於停課停班之類的小確幸心理;(二)其次,面對颱風假引發的搶購潮,政府和商業機構應該建立更有效的災害管理機制,除了建置物資儲備的分配管理機制以應對突發性需求外,更要有避免過度搶購囤積的非理性行為;(三)最後,全社會應加強對災害管理的認知行為教育,提高民眾的風險意識以讓大家理性應對可能的災害,而非是讓颱風假誘發出諸如物資囤積、交通擁堵以及恐慌情緒蔓延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冀此,從上述宣布放颱風假及其搶購行徑的批判性反思,我們不僅看到民眾對生活物資的恐慌性需求,更應反思全社會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脆弱性,也就是說,颱風天放假是否真能有效保障民眾的人身安全?還是只是對於恐懼情緒的一種寬慰劑?畢竟,從「放錯假」或「不放假」的兩難、從藉由放假的憂患意識到宣布放假的娛樂放鬆心態,直指民眾對於災害的應對行為,還是受到不甚成熟的社會心理環境的拉扯影響,這也是在未來的災變管理中,需要被解構、重構和新構的一項集體認知基模,如此一來,雖然颱風天放假措施的合理性,理應是要根據氣象數據和社會性需求,來進行綜融性的風險評估,但是,不變的原則還是要從地方父母官手上的放假決策權,拿回屬於自身安危的主導權,特別是風險意識和應對能力的災變自我管理。

總之,颱風的入境、侵襲,早已是您、我生活世界裡的一項通過性儀式,但是,針對颱風放假與否所糾結的愛憎兩難情愫,多少指陳出來我們還是漠視包括颱風、酷暑、低溫等自然災害背後所潛藏的社會脆弱性和心理應對不足性,致使,放颱風假直接跟小確幸掛勾在一起,渾然不知身處於當前環境變遷的極端氣候,已然不再只是不出門便可不受到強風、暴雨及次生災害如土石流、淹水等家園破損的安全威脅,據以思索如何超越「放假即安全」的迷思,藉此建構更兼具主動韌性的社會防災機制。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7.06:「颱風逼近台中!連鎖超市食材搶購一空,百貨部分櫃位提早打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