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具補助目前大多為「補助購買」,如電動輪椅等,需買斷輔具才能獲補助,但即使有補助,不少家庭仍無財力買斷輔具,因此衛福部比照日本,發展輔具租賃補助制,明年七月起,智慧輔具將採全租賃方式補助。專家指出,國內輔具市場常以二手方式流通,且無把關機制,若未妥適管理,恐壓垮租賃市場,難讓制度健全發展。

衛福部長照司日前修訂長照給支付規定,明年七月起智慧輔具,採全租賃補助制。智慧輔具的項目包括移位、移動、沐浴排泄、居家照顧床、安全看視等,價格依市場機制,由廠商定價,價格、規格與功能,需報備地方政府備查,盼藉此制度活絡輔具市場,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立委林月琴說,政府推動輔具租賃補助制的同時,應先理解國內的輔具市場,不少照顧身障、失能者家庭,因經濟能力有限,常會尋找二手輔具,每年約有十萬件二手輔具在市場流通,且流通的方式,存在於臉書社團、買賣平台等,二手輔具不僅沒有安全標章、標示淘汰年限,也未要求強制檢修,消費者為求便宜,恐陷入安全風險。

林月琴表示,台灣現行的輔具補助制度並不透明,有身障家庭直到身障者過世才知道有輔具補助可以領,且現行的補助金額,難以真正達到補助效果,某些高價輔具要價十多萬,補助卻只補一半,民眾還是買不起,政府的補助制度應貼近民眾。

樂齡網董事長張慶光說,網路上充斥著價格低、中國大陸製的醫療器材,這些醫材未取得醫材許可證,依法不得在台販售,但因跨境電商崛起,如蝦皮、淘寶等,民眾一看到價格低的輔具就訂購,產品從境外出貨台灣,避掉關稅,產品安全也未經把關,此現象不僅對合法業者造成衝擊,也對消費者安全帶來威脅,同樣不利未來租賃制。

行無礙聯盟秘書長許朝富說,部分民間團體或個人,以零元捐贈二手輔具的方式給有需要民眾,受贈者即使發現使用不便或出問題,因接收他人好意,也只能選擇接受。政府設立輔具中心常回收二手輔具,免費借用他人,不論捐贈、二手平台流通、輔具中心免費出借等,都須謹慎處理、控管,否則輔具使用將缺乏專業協助,也會導致租賃制難推動。

衛福部社家署代理署長周道君說,部分輔具經修復後,會以贈送方式處理,使用者間互通有無,不涉及買賣行為,無法由「醫療器材管理辦法」管理,若為二手醫療器材販賣,則可依醫材法管制。(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