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報載教育部即將公布新修訂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對此,教育部長提早透露,學生進入校園後,手機要採集中管理,至於,執行方式則是尊重各校所訂的規範辦法,並且要從今年(2025年)9月開學後,正式實施,消息一經傳來,卻引來教育團體和社會大眾的一片譁然,直指教育部把責任全推給各校自行處理,未能提供有效的指導方針和管理效益,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爭議和討論。
事實上,針對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的管理一事,教育部早於2019年便訂出所謂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讓學校可以自行訂定校內手機使用的管理規範,除非是有教師引導學習或緊急必要聯繫,否則,學生的手機須關機,只不過,因為各校規定不同所產生的比較性需求差異,導致諸多的無謂爭議,而讓教育部著手研擬修正該項的使用原則,然而,由部長口中所透露出來的修正草案內容,卻是出現換湯不換藥的了無新意作為,這也讓積壓許久的民怨,一股腦地全然暴衝且直指消極不作為的國家機器,特別是要如何正視這5、6年下來的時空條件環境變化,及其該項使用原則的應有變革,這是因為:
首先,關於舊、新之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更迭轉換的考察判準,還是要回到以下的基本提問反思,那就是,為何要制定和修訂該項的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此一政策的初衷是什麼?希望能夠達到什麼樣的執行效果?以及又會衍生出那些預期與非預期的衝擊影響?以此觀之,從讓學校可以訂定校內手機管理規範的舊規定到尊重各校訂出規範與辦法的新規定,這兩項的新舊規定之間實有幾近於無差別性的大同微異,就此而言,教育部忽略了對於學生的校園行動載具使用管理一事,實乃係屬於「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和「因人制宜」的服務輸送範疇,因此,覬覦想要透過由上而下以及由外而內的權控主導,來達到管制、約束的消極作用,這部分是有因噎廢食的不切實際之嫌。
其次,該項新舊的使用原則辦法,背後的拉扯與糾結,遠遠超乎想像中的深邃、複雜,這其中包括:從義務教育到其他學制的不同年齡層管制、從全面禁制到機會教育的零和遊戲、從集中保管到自行管理的決然對峙、從代為管理到關上手機的多方溝通、從集中管理到數位課程輔導的教育真義、從滑手機到趴著睡的另類選項、從被手機抑制到駕馭手機的自主生活、從校園教室到家中環境的衝突現場、從基本需求的標準配備到3C產品的物質濫用到的時代變遷、從心理健康到社會適應的生活應變能力、從網路成癮到身心疾患的物質濫用、從家庭教育到社會支持的環扣鑲嵌,以迄於包括認知態度、使用習慣、知能教育抑或觸法防制在內的行動載具素養,直指出來的是,對於當前的學生族抑或是跨年齡族群的手機使用亂象,相關聯的因應對策和防範措施,就不全然只是僅止侷限於單純的禁制手段,而是有其『鲧』與『禹』、『管』與『教』、『他律』與『自律』,以及『糾察』與『覺察』之間的多造對立,尤其是在數位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我們是否應該尋找一種更為靈活和包容的輔導方式,而不是簡單的加以禁止?
至於,扣緊「大環境—制度—個體」的命題意旨,環視於該項命題的脈絡條件,包括有難以迴避、拒絕的數位時代和網絡潮流,這使得如何借力使力於讓數位載具成為一種全社會的夥伴關係,而是非用以逃避現實壓力的替代媒介;連帶地,攸關到載舟覆舟的這些3C產品,亦有其包括上、中、下游各自所應該要有的制度設計運作及其協力合作機制,這部分所涉及到法令規章、施行辦法和策進作為,就不應該只是淪為相關目的事業機關的各自本為,而是要復歸於以教育為其『一主責』,及其涵蓋衛福、勞動、文化、警政、司法等『多協力』的和合守護網絡,至於,與時俱進的數位教育,更是要回應於即將到來的元宇宙,以及所應有的超前部署對策作為,藉此找出比例原則的衡平關係。
總之,校園行動載具管理原則的修訂乃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多重問題,涉及教育、家庭和社會的多方面因素,只有通過建立全面的管理框架,包括有加強家庭教育,推廣數位教育與法治知識,建立社會支持系統,以及保持批判性反思,才能有效解決青少年的數位依賴和網路迷惘問題,這不僅是教育部的責任,也是全社會共同的使命,尤其是身處在這個數位化的當前時代裡,更需以開放的心態和靈活的策略,以面對唯一不變的是隨時都在改變的自我蛻變認知基模,畢竟,該項使用手機的脫序現象,早已成為一項跨年齡層、從場域別和跨時空環境別的整體性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特別是在這裡的主要癥結乃是不同立場、不同世代的各自表述,如此一來,嫁接於『科技發想始終來自於人性,人性卻是經常迷失於更多的科技創造之中』的脆弱人性誘因和龐大數位商機,這也讓這項對於校園內行動載具使用原則的管理手段,當只是讓到校上課期間的教室管理,達到某種狹隘性、短暫性、切割性和枝微末節性的眼不見為淨之效,至於,下課、放學之後的更多迷亂行徑,是否也會因為白天在校時段的嚴加禁制,出現加倍奉還的補償效應,以至於,反而增生更多「不到校、不聽講、不作筆記、不互動」等4不棘手問題處遇。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