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著台灣公益事業的蓬勃發展,2024年公益勸募金額已突破新台幣60億元,顯示出社會對公益的高度重視,然而,從捐款分配的數據來看,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現象,像是捐款過度集中於兒童、身心障礙者、急難救助等少數幾個領域,相形之下,文化藝術、體育運動、心理衛生及性別平等之類議題的捐款比例,卻是顯著偏低,這種資源分配的不均,不僅是不利於社會多元議題的發展,更可能會導致公益行為被進一步加劇成為兩極化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在這樣的趨向背景底下,提點我們的是:公益的核心乃在於滿足社會的期待與需求,也就是說,儘管兒童和身障者的權益議題,確實有其社會性關注的必要,但是,對於其他領域的忽視,同樣值得我們加以深思,畢竟,社會的多元性指涉的我們應該要對各種議題保持開放的態度,而不是僅集中在幾個“熱門”的領域,從而出現大眾、小眾和分眾的受眾區隔型態;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關乎到公益行為的變化與挑戰部分,調查顯示有超過80%的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有參與過不同的公益行為,具體行為依序為捐款、捐贈發票、購買公益商品、捐贈物資及參加公益活動,此這一現象凸顯了現代的公益行為,已經不再只是侷限於傳統金錢捐贈的非對稱關係,更多的民眾選擇以實際參與的理性方式來關注、回饋社會,這不僅是公益行為形式的多樣化,更是人們對於公益理念圖像的進一步深化。

至於,隨著捐款行為的增長,卻也伴隨著一些新的挑戰。例如,近年來捐款人的個資遭到詐騙集團盜用的事件頻頻發生,這也使得有近70%的未受詐騙民眾表示未來將調整捐款方式,像是可能會停止捐款、降低實體捐款或改採行動支付等,這種情況會影響公益團體的財務穩定性,進而削弱社會對於公益的信任,因此,面對這些挑戰,是有必要進行體制運作的相關變革,這其中包括:首先,要加強對於公益團體的監管與支持,建立健全的捐款透明度機制,以增強社會大眾對於公益捐款的信心認知;再則,要鼓勵公益團體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吸引不同世代年齡民眾透過多樣參與形式,以確切感受到公益行善的核心價值;其次,要推動對於公益行為的公共教育,讓更多人了解各種公益議題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公益捐款的整體水平,也能促進對於不同議題的關注支持;最後,要建立一個涵蓋徵信、責信、自律、他律的健全信用體系,以對於捐款行為進行有效的評估監管,這也是未來公益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據以提升公益團體的信譽、公信力。

總之,公益事業的發展不僅只是單純的依賴金錢投入,更是需要建立在相濡以沫的社會連帶基礎上,特別是對於各種變遷議題,能夠保持開放態度並在政策上進行有效的調整,才能實現『公益社會』的多元發展,畢竟,公益的本質乃是在於互助與信任,這部分尤其是需要您、我的共同努力參與,以使未來的公益之路能夠更加光明,從而令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改變社會的一份子,藉此讓『個別性行善』有其可能進行『制度性善行』的創造性轉化。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