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0之3📚
01.長照邊緣新住民
02.核心家庭非主流
03.跨域學習校學士
04.性剝案件數位化
05.刪除父母懲戒權
06.公家機關身心假
07.重度失能保險化
08.三讀通過學輔法
09.碩士專班多縫隙
10.夜間工作去性別
11.供需失衡照服員
12.社福補助靠五氣
13.師生衝突皆共輸
14.軌道建設經費增
15.人工生殖切代孕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十二月份的第五周之3(2024.12.30)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長照邊緣新住民」、「核心家庭非主流」、「跨域學習校學士」、「性剝案件數位化」、「刪除父母懲戒權」、「公家機關身心假」、「重度失能保險化」、「三讀通過學輔法」、「碩士專班多縫隙」、「夜間工作去性別」、「供需失衡照服員」、「社福補助靠五氣」、「師生衝突皆共輸」、「軌道建設經費增」以及「人工生殖切代孕」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長照邊緣新住民」,當前的台灣社會已有超過60萬名的婚姻移民人口,這也使得多元文化家庭所要面對像是育幼兒、護老人和顧身障者等照顧議題,成為了新住民、新二代及其移民家庭必須要承受重中之重的生活運作難題,對此,民團提出關於移民照顧者的十大挑戰和公佈七種語言的長照懶人包,特別是提出七項建言,這其中包括有:(一)應落實〈長期照顧服務法〉第一條第二項,長期照顧服務之提供不得因服務對象之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婚姻、年齡、身心障礙、疾病、階級、種族、宗教信仰、國籍與居住地域有差別待遇之歧視行為,(二)長照服務宣導應考量新住民的語言及多元文化,(三)長照服務應建置多語通譯系統,服務新住民家庭,(四)應建置照顧服務員多語訓練、考照及支持系統,提升新住民照顧工作者的權益,(五)提升社福、醫護助人者和長照服務工作者的多元文化敏感度,及對新住民照顧者處境的理解,(六)應鼓勵民間發展移民照顧支持團體及文化照顧模式,以及(七)應投注資源培力新住民女性及其家庭,改善家庭權力關係中,新住民女性的不利處境等等從照顧議題出發的各項關懷意旨,顯然而易見的是,相迎於明年(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林的台灣一地來說,這些的訴求、籲請,實有其進一步深究議論之處;「核心家庭非主流」,資料顯示台灣社會的核心家庭已經不再是社會主流,乃甚至於變成社會的少數,相形之下的單身無子女抑或已婚無子女的家庭,兩者合計已經占社會的近六成,對此,1990~2023年期間,核心家庭占比從47.12%下降到31.34%,30年內下降了15%,至於,單身家庭與已婚無子女的家庭則是大幅增加,這其中的單身家庭從10.73%增加到15.4%,婚無子女的家庭從13.03%增加到21.44%,連帶地,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過去30年來也大幅減少,從15.48%下降到10.43%,但是,未婚或室友組成的其他模式及單親家庭模式則是小幅增加,無疑地,關乎到『婚—生—教—養』及其『適婚—當育』的文化主義,已然出現微妙的認知基模改變,如此一來,包括『不生,何須結婚』、『結婚,非得生育』以及『去性別化的,有生就好』,已然成為當代台灣社會低生育率及其少子女化的三隻穿心箭;「跨域學習校學士」,台灣大學在112學年度(2023年)出現首位『校學士』畢業生,對此,教育部也順勢推出跨領域學士學位的試辦計畫,共計有8所大學參與,大學生將可選擇跨學科課程,設計自己的專屬跨領域學士學位,顯然,從認知基模、興趣動機、探索教育到職涯規劃、從單一本科到跨域學科、從本科訓練到跨域專才、從微學程學分學程到雙主修跨域學程,及其扣緊大學部階段而來之準專業的通才教育育成,該項從校學士到院學士以及本系學士之間的貫通、串聯,實有其從學生到系院以至於全校之於課程規劃、學習地圖等配搭措施的嚴肅思辨;「性剝案件數位化」,衛福部統計,近六年兒少性剝削案件增加三倍,性影像相關案件則是成長五倍,網路工具犯罪事件明顯高於非網路犯罪,顯然,從數位之性剝削到數位性之犯罪事件,已然成為網路無國界、無時差及其難以有效防制的一項社會事實,對此,民團呼籲,政府應設置網路治理的專責單位以及平台業者已的自主管理及自律約束,才能有效減少像是拍攝、製造、重製、持有、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販賣或支付對價觀覽兒童或少年之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物品之網路兒少性剝削案例情事發生,畢竟,對照於去年(2023年)高達有4,310件的少性剝削通報案件,但是,截至今年(2024年)的上半年為止,卻已累積2,215件兒少性剝削通報案件,連帶地,去年的通報案件中,使用網路工具犯罪者高達2,607人次,遠遠高過於非網路犯罪的1,095人次,此一包括社群網站、通訊軟體、雲端儲存空間、網路論壇等網路犯罪工具,顯露出來數位之性剝削情形,當比超乎想像之中的來得嚴重;以及「刪除父母懲戒權」,行政院會通過〈民法〉1085條修法草案,將現行條文中的『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增訂修正為『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應考量子女之年齡及發展程度,尊重子女之人格,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以避免『懲戒』一詞經常被遭誤用或作為對於未成年子女為身心暴力的藉口,顯然,從有需要的話之得到強制規定之應、從必要範圍到隨機範疇、從懲戒到去懲戒、從管教到不當對待,以迄於從〈民法〉到〈兒童權利公約〉,除卻父母行使教養權的概念內涵及其避免混淆懲戒的有待區隔廓清外,如何與時俱進於所應該要有的家庭教育、親職復能、理情知能、效能訓練和行為改變技巧,這才是正本溯源之道,畢竟,外顯行為的抑制,實有其內隱認知基模的價值澄清和觀念充權,特別是如何復歸於以尊重出發的西方文明及其以父母私有財為念的東方靈魂,兩者之間的貫通、落差,會是徒法所難以自行的關鍵針砭所在,連帶地,父母大人又何以情緒爆衝或對決於子女的偏差或乖張行徑,這將會是接踵而至的考察重點,誠然,從父母之於子女的施暴、被揍到互為相對,以迄於成為相對人一方的未成年,直指出來親子衝突的檢視重點,就不全然僅止於不當管教,而是對於親子衝突引爆火線的內歸因、外歸因或系統性歸因的通盤性檢討、議論。
其次,「公家機關身心假」,因應於近期內所相繼出現的幾起公家機關權勢霸凌事件,總統在府內所召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的會議上,順勢研議推動所謂公務人員身心調適假的應變構思,暫且先不去論及到該項的總統研議定調,及其所可能會涉及到憲法體制設計、運作的合憲正當性,但是,無庸置疑的是,藉由總統的位階高度,以直指全民、全齡和全職種之於身心韌性議題現象的重要性,在這裡的考察聚焦之處,就不在於技為末的該項身心適應假,而是要復歸於道為本的各項結構性解套,特別是從『個體—制度—大環境』出發的通盤性考察,畢竟,放假與否乃屬於一時、短暫和隔絕性質於迴避不優的職場環境,至於,何以未能及時求助於員工協助方案的應有守護機制,這才是諸此權勢霸凌事件的針砭之處,特別是扣緊是否與工作相關、是否為短中期,以及究竟是係為個人家庭或勞動職場,指陳出來的是,此一糾葛分類、分級、分階、分段而來之分流的身心適應協助處遇,這也讓關於身心適應假的研議一事,當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且複雜;「重度失能保險化」,台灣即將於明年(202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對此,衛生福利部要推出完整長照3.0計畫,據以思謀長照的雙源財政制度,也就是說,照顧輕、中度失能者還是以現有稅收經費的長照基金支應之,至於,長期以來被長照排除在外的重度失能者,則是預計要採取權責關係對稱的社會保險機制,藉此保障重度失能者的應有權益和福利增進,畢竟,看得到的是『失能保險』所被期待的守護量能,及其從重度到其他等級的失能者、從失能者到失智者、從標地對象到一般族群、從特定年齡人口到全齡化人口的納保對象、從預算基金到互助保險的多元財源管道、從經費撥補之財政資源排擠到少子女化高齡之納保基底量能不足等衍生性議題,至於,看不到的則是涉及到正當性、適足性、公平性和社會共識性所可能潛藏的『保險失能』,連帶地,舉凡居家、在地或機構等長照場域;福利津貼化、福利服務化或社會保險化等長照手段,社會保險或商業保險等長照財務管理內涵,以及失能或失智的分類、不同功能或自理程度的分級、健康或亞健康的分階段,及其失能或失智照顧計劃和長照家庭照顧方案的分流,這也直指:該項長期照顧保險重度失能者化的議題現象,就不僅止於長照保險化的金流,而是有必要擴及到長照夥伴化之物流、長照素養化之資訊流和長照人權化之文明化的綜融性思考;「三讀通過學輔法」,面對當前校安事件頻傳、校園輔導量能不足等現況難題,同時,回應增加輔導人力編制、落實三級輔導機制、提升專業輔導人員待遇等民間訴求,立院業已三讀通過〈學生輔導法〉修正草案,修法過後的相關規定包括有國小專任輔導老師編制從現行24班設置1人,調整為20班設置1人,國中部分則是從15班設置1人,調整為12班設置1人,預估修法後國中小專輔老師可再增加630人,至於,大專校院專業輔導人員生師比也從現行1,200比1,修正為900比1,預計增加216人,值得注意的是,三讀通過的修正條文也明訂對於未成年學生進行輔導諮商時,只要經學生本人同意,可在沒有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下進行輔導諮商,無疑地,從專業輔導人力的量增到質感、從學生個人歸因到系統歸因的輔導需求事由,均有通盤檢討之必要;「碩士專班多縫隙」,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台灣高中教師持碩士以上學歷者逐年攀升,112學年之際,已有近七成高中教師都持有碩士以上學歷,這也讓過去專門為教師『補學歷』的教學碩士在職專班逐漸走入歷史,像是台灣師範大學一口氣裁撤15個系轄下的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如此一來,從學士到碩士薪級起點不同的保健因子、從全職學生到在職進修的身分類別轉換、從先執職後進修到讀完碩士再職教的時代環境、從師範體系到一般大學的進修機會管道、從學理學派到實務路線的貫通落差、從本科專班加值到跨域多元學習,以迄於從學歷文憑到學思育成的專業自我及其教學現場的多重角色分擔,連帶而來的是如何復歸對於學習真義的基本提問,特別是入學不一定是從嚴及其畢業可能從寬的諸多弔詭;以及「夜間工作去性別」,依據現行的〈勞動基準法〉規定,雇主不可以讓女性勞工於夜間工作,須提供交通工具等措施,且要經勞資會議或工會同意,不過,大法官卻以性別平等為由,認定違憲,為此,主管機關勞動部送出修法草案,規定雇主要求不分性別勞工夜間工作時,應提供交通工具、交通費或宿舍協助,並送至行政院審議,未料勞動部悄悄撤案,致使勞工夜間工作恐怕無法獲得足夠的保護措施,顯然,從女性到去性別化的夜間工作、從夜間津貼到健檢項目、從現行的職工福利到積極性差別待遇,以至於從勞資協商到勞工團體權,直指出來該項的夜間工作議題,不僅止於狹隘的生理性別,而是有其從生理到心理、經濟、社會、認知、家庭之於滾動性影響的整體考量。
最後,「供需失衡照服員」,根據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統計,2022年居服員有50,309人,2023年有51,160人,微增851人,若依全國民間照顧機構共2,022家計算的話,平均每個居服單位增加不到1人,至於,今年初步統計居服員有51,842人,僅增682人,映照之下,台灣社會的長照需求人口卻是出現愈來愈多趨勢,2020年為824,515人,今年已攀升至892,117人,顯然,居服的照顧人力遠遠不及於人口的老化速度,只不過,該項供需失衡情事,實有其從論項碼別到論質計酬的薪資差異化、從支付制度的保健因子到工作認同的激勵因素、從組合照顧的調整機制到照顧管理系統的大數據勘查、從長照居服體力化到居服智能科技生成化、從訓用難以合一到專業無法精進、從過渡權變的非典勞動到無法動彈的安於本位、從樂於外力介入的專人照顧到制度運作失靈的專業服務,以迄於從過度依賴的家外協力到難以提升的家內照顧素養等命題思索的通盤性檢討,況且過於將照顧服務技術導向之技職化、升遷職涯的低階化、生理範疇的枝微末節化、另類老老照護的中高大齡化、語言適應阻礙的新住民化及其欠缺安於本位的制度性保障化,如此一來,困守於到宅服務性質的居服員,因為無法接軌於日間照顧、機構養護或醫院共護的人力轉介流通,這也讓居服人力的數量流失和素質闕漏,已然是一項預料之中的演變結果,甚至於只會有更為堪憂的發展情勢,就此而言,長照社會保險化、分工夥伴化、家屬素養化及其人權保障化,乃為從居服員不足到長照運作困境之有待補實的四大破口;「社福補助靠五氣」,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每十戶就有一戶是單親家庭,總計共有93萬戶的單親家庭,這也讓從被迫單親到自願單親的單親事由、從措手不及之生命事件到最後一哩之生命周期的被迫單親內涵、從協議離婚到裁判離婚的離異手段、從全台化到特定區位的單親異同趨勢、從單親媽媽到單親爸爸的親權行使、從單一世代到跨年齡層的單親事實圖貌、從貧窮單親化到單親貧窮化的拉扯掛勾,以迄於高齡長者單親貧窮及其照顧議題化的連帶影響,宜有分類分級、分階分段之分流處遇措施的必要性,據以正視包括親職照顧、身心適應、社會眼光及其家庭動力等單親家庭生涯課題,連帶地,扣緊單親家庭經濟扶助的社福補助範疇,更有其訴諸於包括要有不要臉精神之『勇氣』、要看您是遇到什麼樣承辦人員之『運氣』、要大聲吵才會得到補助之『脾氣」』、要有跑馬拉松耐力之『力氣』,以及要有愈倒楣才愈有機會之『霉氣』的所謂五氣,顯然,從單親者之個人內在歸因到家庭歸因及其系統歸因,關乎到單親家庭議題現象的權益保障與福利增進,有其通盤性檢視之必要;「師生衝突皆共輸」,一起發生於今年3月台中市某國小體育老師與6年級學生的肢體衝突事件,雖然事後該名學童有向老師道歉,但是,老師仍報警處哩,同時校方也任由員警進入校園將學生逕自帶走,顯然,從過往老師權控的大人霸凌轉為動粗學童的小相對人、從有待釐清的衝突事件歸因到直球對決的暴力相向、從偏差行為到曝險逆境少年的比例原則、從道歉了事停損的個人行徑到老師報警撤告的法治教育、從警員進入校園到校方未能謹守執法相關運作機制、從警政司法直接介入於取代輔導教育先行的少事法精神、從師長的管教素養不足到學童的創傷知情修復,直指出來的是該起的師生衝突事件,已然有其包括通情達理之『社會—法』與依法論處之『法—社會』有如全然棄守的您、我共輸;「軌道建設經費增」,根據交通部鐵道局報告顯示,已經進入設計、施工階段的12項軌道建設計畫,預算業已從當初的新台幣8023.9億元暴增至近1.2兆,經費要追加3,635億元才做得下去,並且部分計畫的工期已大幅延後,顯然,從單一縣市到生活共同圈的軌道網路串聯、從公共建設案量增加到大型廠商承攬能量飽和、從中央到地方的軌道建設經費分擔、從缺工缺料的經費預算大幅增加到完工期程的難以掌握延後,以至於應有的需求效益機制,關乎到推動軌道建設的歷史功過,尚屬於未定之天;以及「人工生殖切代孕」針對〈人工生殖法〉的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出現政策大轉彎,也就是說,代理孕母部分將脫鉤另行處理,顯然,原先朝其同性伴侶、單身女性人工生殖合法的開放方向,嘎然喊停的背後,實有其糾結政治、醫療、社會、道德、宗教、倫理、人文、法律的多重拉扯,特別是復歸於包括從委託代孕、代理孕母到代孕子女、從同性到異性配偶、從女女到男男同志、從專章到專法,及其卵母、精爸、產婦、身體自主權、代孕商品化、胎兒、嬰兒等多方權利保障、衝突,直指出來的是從人工生殖到代理孕母的對接鑲嵌,這已然不僅止於該項的修法作為,便可了事。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