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每天定期的疫情記者會,也讓一般民眾對於疫情、疫災,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的認知基模轉變,如此一來,擺盪於『隨緣不變』與『不變隨緣』的疫情認知基模,便有其再行思考的必要。

誠然,去年(2021年)所嚴守的清零防疫政策,因為二級升為三級而來的諸多管制措施,除了是對於百工百業造成衝擊影響外,身處於疫情大環境、疫調制度的您、我大眾,早已讓不甚安住的身心狀況,產生某種集體焦慮的社會心理叢集,也就是說,面對疫災及其相與防治措施的「無知之幕」,上至統治者如高官、技術官僚,下到一般的俗民百姓,皆是以假想、推測的方式,進行知識尺度的科學研究,從而祭出工具理性的各項防疫戰術,如此一來,因應於新冠肺炎病毒株的諸多組合變異,這也讓不斷失控、失序的疫情災害,增生更多心性不安的干擾變數,特別是忽略或漠視社會價值尺度對於疫情生活轉型及其有所調整的重要性。

像是教育端從實體上課逕自改採行線上教學的因應措施,因為欠缺復歸於以「學習」為其主體性意義的基變反思,以至於讓老師、學生均得受制於數位工具而來的某種權控結構,不僅是身不由己、痛苦不堪,更因為羸弱或不到位的數位素養,而讓如今停課不停學的遠距學習樣態,再一次地淪為複製貼上的低端模式。冀此,在這裡的針砭意涵已然不再過度聚焦於工具理性的各項防範或防治作為,而是當事者如您、我,面對如天災般的新冠肺炎,有無因為諸多的人性作為,進而逼腦出來種種病苦和悲愁憂苦,如此一來,『隨緣不變』的關懷意旨,直陳出來的是:藉由處驚要有所不變的認知基模重塑,從而產生覺察、止息、改變、斷念與轉化的影響力量。

至於,從前疫情到後疫情的動態變遷歷程,如何藉由『不變隨緣』的命題旨趣,以讓諸多的疫象或異相,更能有所廓清和加以因應,畢竟,諸如從實聯制到危險群;從疫苗、口罩到PCR檢測;從接種完三劑疫苗到未滿三劑;從接觸到被匡列;從健康自主管理到恢復自由;從PCR、快篩到是否可以取代居家隔離;從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到居家護理;從1人、2人確診到三分之一確診的停止到校;從全班到全校的停止到校;從旅遊業、健身房到其他活動的三劑令;從未滿12到年滿12歲以上的疫苗接種;從莫得納到BNT的12歲以下兒童注射;從美國輝瑞疫苗到上海復星疫苗;從成人疫苗到兒童疫苗;從未接種確診到確診致死;以迄於從副作用到後遺症等疫情資訊爆炸,這又豈止於亂象一詞可以了得,如此一來,關涉到疫情資訊之正確、完整、充分、透明和對稱的建置工程,便有嚴肅看待之必要,顯然,臺灣在這一點的疫情公民素養,還是相當不足。

總之,擺盪於『隨緣不變』與『不變隨緣』疫情認知基模的再思考,除了顯於外的防疫措施,內隱於心理捷徑、認知基模和心靈結構,則是包括有從知識尺度擴充到社會價值尺度、從理性的科學研究擴展到務實的生活步調轉型,以迄於從主導、主控到拿回面對疫情的主動和主體性意義,如此一來,包括疫情在內的諸多虛幻,如何端見心性,這會是面對疫情、疫災所應有的默會功課。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