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健康保險條例六月修正公布,近日預告相關辦法草案,農委會今年十一月起試辦「農民職業災害保險」。但民間團體、專家直指,農民職災保險試辦制度不完善,跟勞保職災給付相比,給付額過低,長時間彎腰產生的骨骼肌肉問題等職業病被排除,至少有保障不充分、給付不公平、無後續照護評估資源等三大不公,建議農、勞職災應整合至同一個體系。
農委會九日預告「農民職災傷害審查準則」與「農民職災試辦辦法」,本月起舉辦卅三場說明會,蒐集各方意見。較重要的審查準則共十一條,明訂被保險人從事農業工作期間受動植物傷害,或從事農業、於日常居住處、符合農保條例的土地引發急性農藥中毒、中暑、熱痙攣、熱衰竭等,都是職業傷害;另也新增納入自產自銷農民於交通或採收後處理過程受傷都算職災。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成員劉曦宸表示,保險試辦初期規畫為「先傷後病」,即僅先進行職業傷害的補償,但她認為,農保保險人大多是老農,不應忽視因長期工作而累積的職業病。成大醫院職業環境醫學科總醫師張恆豪也表示,像是長時間彎腰、搬運重物產生肌肉骨骼問題,目前都被排除,可說是保障的一大缺失。
此外,現行勞工職災除了認定補償等之外,勞動部委由全台十大傷病防治中心的職業醫學科醫師、個案管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多樣專業資源來協助職災勞工,但農委會卻無相關資源。張恆豪表示,未來農民職災後,如何有後續復健復工等評估,也讓人疑惑要如何執行。
另外,農保職災費率低,導致給付額過低,保障不足,無視農業職業傷病問題的嚴重性。劉曦宸表示,農保規畫月投保薪資每月一萬零兩百元,是勞保最低級距每月兩萬兩千元的一半不到;此外,費率若無考量農民傷病的程度,即傷病比率高,費率就應比較高,將造成整體給付額度明顯過低的問題。
劉曦宸、張恆豪兩人都表示,職災保險抽離勞保單獨立法,是蔡英文總統的競選政見,勞動部長也公開宣示將優先推動職災保險的立法,農民職災的保障不應再走回頭路,應盡速推動職災保險立法,讓所有職業類別一體適用,也能避免疊床架屋,免除勞動者因身分與工作內容不同,導致健康不平等的問題。(時事新聞來源:三立新聞網,2018.07.1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