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相關單位極力推動所謂的「四章一Q」,也就是說,要將TAP產銷履歷農產(產品安全可追溯、過程親和環境、作業資訊透明公開)、CAS農業有機農產品(國產有機產品、標示生產者名稱電話與姓名)、CAS農業優質農產品(原料以國產品為主、衛生安全、品質規格與包裝標示合格)、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2.0(安全用藥、號碼具追溯性)以及台灣農業生產追溯的二維條碼(掃描QRcode以得知農產品來源)的「四章一Q」,來讓校園供餐條件朝向建制化的目標管理挺進,如此一來,相與關聯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看待的必要。

基本上,祭出所謂的「四章一Q」,其用意無非是意圖藉由集中與集體的共膳方式,以訴諸於經濟規模、商品名稱、製造供應、檢驗把關、價差補貼、平台登錄、安全追溯、營餐攝取、身體維護、食物里程、在地食材以及減碳環保的多重目的,以此觀之,論述的重點就不全然聚焦於每餐不到50 元的午餐價格,要如何能夠價廉物美且營養豐盛,而是這種由下而下的管控模式,究竟可以傳達出來那些進步的文明觀念,就此而言,現行校園團膳餐食所隱含的運作失靈情形,實則有其回歸到政策成效、採購決策、營運模式、成本結構、食農教育、環保實踐、安全風險、廚餘認知與家庭教育等等的相關提問,也就是說,倘若「四章一Q」的目標管理是正當和必要的話,那麼,從學校端以延伸到家庭或社會的機會教育,是有它一視同仁的綜融考量,換言之,在這裡『食育』的均衡應該是要與『食安』的營養,等量齊觀於包括學生族群在內的所有社會大眾。

准此,在這裡論述的真義點明出來扣緊福利消費主義而來的義務責任,那麼,從標舉營養的道德指稱到營養午餐的約制做法,是需要有多元選擇的策進作為,遠地不說,回應於當前薪資勞動的生活樣態,那麼,外食人口的標的對象,又豈止是限縮在國中、小學生的特定人口族群,而是因應於當前眾多的外食家庭,要如何確切地落實在從午餐、早餐、晚餐到宵夜;從餐飲、運動、休憩到作息以及從嬰兒、幼兒、學童、少年、青年、大人到長者等等無所不在的基本食慾需求滿足,而能夠有其包括認知基模與行為導向的健康自主管理。誠然,在匱乏經濟的傳統社會裡,上學在校園的蒸便當、抬便當、分便當與吃便當,這不僅是一種可資共享的集體記憶,更在此一相同舉措的表徵行為當中,以深層體認到父母親手做便當的生活教育,這也使得飯盒裡粒粒皆是辛苦的盤中飧,多些代際之間的親情互動。

冀此,從食育到食安以及從均衡到營養的變革工程,父母或自己每周一餐的『家庭便當日』,應該是要在校園與公司全面性推廣,藉以找回在家開伙和便當教育的真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