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近日來,與保全、職業駕駛和勞工相關的工作年齡不斷地被放寬延長,這使得相與對應之『不要有退休年齡』的命題思考,就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事實上,先進國家多係以結合年金制度、延後退休年齡以及獎助僱用高齡者等政策作為,藉此回應於中高齡就業的變遷趨向,對此,日本在其<高齡者雇用安定法>,更進一步地規範企業有僱用中高齡者的義務、提供企業獎勵金以及提供銀髮族創業協助等,如此一來,也讓諸如部分工時工作、居家電子通勤、擴大彈性上班時間、提供職務再設計、改善工作環境以及強化職工福利等等的配套措施,使其漸進式的退休有朝向不要再設限退休年齡發展,從而成為一項文明化的進步指標,只不過,對的事要如何嫁接在對的手段方法以及對的切入時間,藉此產生對的結果效益,那麼,關乎到『不要有退休年齡』的命題思考,宜是多重且深邃的,這是因為:

首先,在這裡需要被加以廓清的乃是從工作、就業、勞動及其退休而來的相關討論,以此觀之,問題思忖的癥結點就不全然在於法定年齡一到的應退,或是減額與增額年金的早退與延退,而是在什麼樣的風華年歲裡,你、我可以選擇優雅退場或是轉換不同的人生舞台,就此而言,法定的退休年齡當僅是一項面對下一起生命事件的轉折點,背後所糾結的乃是主客觀、內外在及其理想與現實的相互拉拔,職是之故,標舉『不要有退休年齡』的命題思考,其真義乃是一方面將主控權還原回到當事者身上,另一方面則是思索要如何培力與增權當事者,使其確切擁有主導的選擇權?

冀此,從法定退休、漸進式退休到不要再有退休年齡,理當是一項連續性的發展關係,背後所要被彰顯的乃是一種尊重多元與包容差異的生命事件選擇,特別是奠基於生命轉向的人生出口上,如此一來,「退休」當只是上下人生階段的轉轍器,而「年齡」的生理因素更應該綜融於心理、社會、文化、個體、集體與整體而來的通盤性考量,也就是說,與其說「年齡」被窄化以成為退休與否的重要指標,藉此構成所謂人身禁錮的法定退休年齡,倒不是去針對一個人從生到老、病與死以迄於從需求滿足到風險規避而來的社會參與能力、意願和結構限制,藉此設計不同職涯或生涯的相關規劃?連帶地,包括早退、晚退、即退與應退或是延退而來的『適退』,指陳出來的更應該是「退休」優先於「年齡」以及適任發想於不同稱職的人生角色扮演?

總之,對於頗為聳動之『不要有退休年齡』的相關思辨,「退休」所意指的不單單只是消極性的不用再煩腦上下班打卡,而是一種從退休前到榮退之後、從常態工作到例休假期、以迄於從年輕到老邁而來的規律性生活步調,究竟有無被妥善建構成為一種從容的心靈結構,就此而言,扣緊"小者隱於野,獨善其身;中者隱於市,全家保族;大者隱於朝,全身全家安社稷"的人生修行,那麼,退休之於就業與賡續的社會服務,就當有其離退悠然、衣食無缺到利益眾生之不同層次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