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名譽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環團公布台灣消費習慣與心理調查,據以發現:台灣民眾每年買衣服消費金額高達新台幣1,620億元,將近有3棟台北101的造價費用,至於,所謂的「衝動購物」乃是造成該項大量消費的主因;連帶地,也正因為民眾買多但是丟也多的連鎖性反應,這使得國人每分鐘約莫丟掉了9.9件衣服,這其中紡織品更是很大的汙染源之一,換言之,未加以深思熟慮的購物行徑,恐將對於環境造成負面的衝擊影響。

基本上,該項鎖定20到45歲民眾的消費習慣與心理調查,固然是有它標地人口族群(target population)的特殊意義,但是,扣緊需求、供給及其消費和丟棄的串聯性思考,那麼,關注的重點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此一年輕或中生世代身上,而是不同年齡層的人口世代,關涉到消費的習慣與心理,是否有其『異中求同』的相似性以及『同中存異』的獨特性,換言之,除卻特定年齡組的表述意見外,回應於包括社會認知、社會需求而來的從眾行為,這已然超越了某一個年齡組,並且蛻變成為兼具集體意涵的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比如說造成大量或盲目消費主因的「衝動購物」,實則有其分齡與分類的分殊差異,畢竟,像是買一送一、免費運送、免息繳款或是折抵現金等等的誘因結構(incentive structure),這早已不只是世代(cohort)的單一變項,而是直指脆弱的人性,要如何抵擋資本主義制度設計的遊戲規則,藉此找出或找回購置行為的認知基模?

再則,要如何解構從「消費之前」到「消費之中」以迄於「消費之後」的諸多關聯牽扯,那麼,要如何糾正「消費之前」所誤導的消費認知,特別是需求創造出供給,供給卻是衍生出來更多包括基本需求、迫切需求、假性需求抑或是消費需求等迷亂行為,就此而言,議題現象背後的癥結所在就不全然只是單純的消費行徑,而是各種的消費舉措是否有回歸到消費覺察、消費意識與消費主體;至於,回應所謂「消費之中」的諸多突兀消費行徑,那麼,訴求於『刷卡是一件高尚行為』、『消費等於幸福』的再社會化認知機制,多少是讓人性經常會迷失在科技創造與促銷手法之中,而渾然不自覺,如此一來,「消費之後」所可能產生的預期與非預期後果,自然這也不會是消費當事者之於履行社會責任的關懷旨趣所在,更遑論於從未拆封或是隨意丟棄的惡意消費及其對於環境的污染負擔;最後,該項對於購買衣服習慣與心理的集體心理集叢,更有必要進一步擴及到吃、住、行、育與樂的通盤檢視,也就是說,在這裡所要被彰顯的乃是對於後資本主義社會底下消費圖像以及消費想像的更多爬梳與解讀。

總之,環團組織從環保議題以切入不當的衣服購置行為,就此而言,倘若購買是一種動態行止,那麼,包括寧靜(silence)、軟性(soft)與權變(smart)的購置心靈結構,這似乎才是要被推展之公民再造的社會運動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