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玲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研究所博士生)

根據2017.01.22媒體指出:某一公益基金會在其【一張照片、就是一個故事】的系列報導,讓大家看到弱勢長輩「真實的生活」,照片裡那些盡是破舊且難以想像的舊物,但這卻是阿公或阿嬤們數十年來,持續使用的日用品,像是一些帆布屋頂、紙板床、舊電鍋、調味包、舊衣櫥等物品,這多少顯示台灣的社會一角還是有一些的弱勢長者,長期以來就只能守著破舊的日用品,一個人孤單迎接新年,悲憫的情景令人感到鼻酸。

首先,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公佈自2010至2015年期間,年滿65歲以上獨自居住、或同住者無照顧能力,約莫有5萬位獨長者,至於,2016年上半年統計平均人數則為46,458位,這其中男性有20,386位、女性有26,073位,而經列冊須關懷(中低收入戶)的老人平均人數有11,538,男性部分是6,415人,女性有4,743人,對此,針對這群需要加以高度關懷的獨居長者,政府業已採取包括電話問安、關懷訪視、居家服務、餐飲服務、陪同就醫等等的老人福利服務項目,合計服務3,070,034人次,藉由以上超過300萬人次的服務數據可見,獨居長者的需求涵蓋健康醫療、經濟支持、心理調適、支持生活、照護需求等,這著實用以考驗政府是否有能力對於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全方位的照顧體系和輸送網絡?

冀此,在這裡所要思忖的是何以社會上會有一群為數不少的獨居長者?而造成該項獨老、獨留或獨居的原因為何?究竟是子女過於忙碌而不與父母同住在一起?還是子女沒有照顧長者的意願或能力?抑或是長者不願意造成子女困擾而寧願選擇獨自居住?事實上,單一的獨居現象,背後實則有其不同的居住樣態,像是有從頭到尾就只有一個老人的確實獨居,有子女白天上班但晚上回家的半獨居狀況,只不過,任何的獨居樣態,倘若是對應於長者身體機能的逐漸老化,那麼,要如何在第一時間內以提供及時且迫切的照顧服務,像是用餐、安全、就醫等等的基本需求,這多少點明了一套針對獨居長者所量身訂製的獨老照顧計畫,是有它嚴肅看待的必要;連帶地,這亦突顯出社區整體照顧模式擘劃的重要性。

對此,政府目前係以所謂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來推行長照2.0政策,這其中的服務對象包含65歲以上老人、55歲以上山地原住民、50歲以上身心障礙者、50歲以上失智症患者、55至64歲失能平地原住民、49歲以下失能身心障礙者等,符合條件的民眾或家屬,可向地方衛生局的照顧管理中心申請服務;除此之外,政府也希望老、殘及失能者的相關服務能夠一次到位,只也使得希冀所有問題可以有效解決的同時,那麼,攸關到人流、物流、金流、資訊流的布建措施,又是否已然到位、完備?

最後,身體機能的老化乃是任何人都不能迴避的客觀事實,很多長者其實只要有生活需求的基本協助,但是,從獨居長者的議題現象,其所延伸出來的卻是一個面向廣泛且多層次的問題,例如關懷諮商、生活照顧、心理調適等,期盼台灣未來的高齡社會能更友善對待這群長者,就此而言,照顧與守護長者的長期責任,這應該是大家共同努力的變遷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