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內政部的統計顯示出來:截至2010年6月底止,台灣地區戶籍登記人口65歲以上的老人計有247萬4,471人,占總人口比例達10.69%,已呈 現持續增加的趨勢;連帶地,僅就2010年6月底接受「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的服務人數相較於2009年底的增減變化情形來看,那麼,居家服務個案人數計有 2萬5,342人(增加13.2%)、日間照顧772人(增加25.5%)、交通接送服務1萬1,734人(增加26.9%);除此之外,老人長期照顧及 安養機構共計有1,089所,可供進住人數5萬6,514人,實際進住人數4萬1,326人,使用率為73.1%,均較2009年底微幅增加。准此,關乎 到我國高齡長者的人身照護議題,的確是有它進一步探究討論的必要。

表1:我國近年長期照顧及安養機構概況

年度別 機構數:所 可供進住數:人 實際進住數:人 使用率:%
2007年底 1,016 51,765 37,128 71.72
2008年底 1,056 54,364 38,735 71.52
2009年底 1,080 55,757 40,617 72.85
2010年6月底

長期照顧機構

長期照護型機構

養護型機構

安養機構

社區安養堂

老人公寓

1,089

1,032

52

980

43

9

5

56,514

46,028

2,806

43,222

9,296

344

846

41,326

34,530

1,799

32,731

6,386

53

357

73.13

75.02

64.11

75.73

68.70

15.41

42.20

資料來源: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

基本上,我們是可以依循著「需求端」、「供給端」、「輸送端」以及「結構性環境限制」的分析架構,藉此提出關於老人安養護照顧議題現象而來的衍生性思考, 比如:在「需求端」方面,安養照護的基本需求,固然有其回應於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客觀標準,但是,要如何將專家學者的規範性需求(normative need)、老人當事者的自覺性(felt need)以及利害相關人士的表達性需求(expressive need),進行系統性的串聯,這多少點明出來「需求端」的考量界面,就不全然只是高齡長者的個體層次,而是要進一步擴及到主要照顧者及其長照家庭的集體 與整體層次,從而提出通盤性的配套措施,就此而言,老人安養護照顧之於「需求端」的論述真義,乃是在於要如何從單純生理界面以延伸到心理的、經濟的以及文 化的綜融考量,畢竟,在逕行滿足安養照護需求的同時,對於機構老化的認知態度以及養護照顧的資財能力,指陳出來「需求端」不單單只是老化、退化與惡化的直 接性投射。

再則,回應於「供給端」的論述思考,乃是在於福利多元主義(welfare pluralism)的命題廓清,亦即,要如何從國家的公共照顧、市場的消費服務、親人的家屬照顧以及非營利組織的自願服務,以思謀一個共生合作的夥伴關 係,就此而言,公共照顧的底線為何?其所直指的高齡化變遷趨勢及其給付水準之於政府的財政負荷能力為何?而消費服務的對價關係,擺盪在社會保險、商業保 險、公共救助、福利津貼之間的手段運用,要如何回應安養照護作為公民權益(citizenship)的基本訴求?至於,彰顯出孝親扶養的道德性指稱之餘, 是否也要嚴肅地檢視安養照顧之意願、能力以及結構性限制等等的愛憎情結,特別是各種非典型家庭而來的支持能量、能力與能耐?總之,老人安養護照顧之於「供 給端」的論述真義,不全然只是突顯立案與否抑或是進住比率的技術範疇,而是要如何針對共生合作的照顧團隊,以設計出不同內涵的誘因條件和整合要件,畢竟, 夥伴關係的建置化工程,自然還是不能迴避各自本位主義的運作困境!

其次,回應於「輸送端」的論述思考,在這裡所指涉出來的理應是關於安養照護的服務品質議題,事實上,根據林明楨教授研究指出:在扣緊老人日間照顧的服務品 質上,可以分成『人身基本友善』、『服務內容水平』以及『功能實用』等三個構面,具體而微則是歸納出『安全尊重』(重視機構服務與活動等整體空間動線的絕 對安全考量、考量以服務對象身心狀況條件為區隔的小單元照顧方式、強調人群服務的同理及尊重為本的服務與訓練、維持環境的寬敞明亮及減少非必要隔間、維持 以居家陳設感覺的布置方式以及福祉相關訊息藉由多元管道的輔助訊息提供方式告知服務對象及家屬)、『多樣化提供』(餐食安排以兼顧老人健康要求與期待之間 的最大公約數考量、照顧時間課程安排規劃以自由喜好及興趣為主、定期舉辦家屬座談及問卷調查、強調以個別化狀況需求導向的服務提供方式、運用專業才能的志 工及實施服務員工訓練、敏銳察覺老人與家人的溝通互動情形以及接送時能在不影響全體服務老人權益下儘量配合老人的個人要求)以及『人際與家居串連』(協助 服務對象建立新的社交人際功能價值、調整作息狀況以協助串連家居生活的正常化以及擴大組織效能以增進家屬的信任感)等核心概念的策進作為。

表2:台灣人口結構推估

年度別 65歲以上人口 65-74歲人口 75歲以上人口
人數:

萬人

占總人口:% 人數:

萬人

占65歲以上人口:% 人數:

萬人

占65歲以上人口:%
2008年 239.7 10.4 136.5 57.0 103.2 43.1
2018年 348.0 14.7 202.8 58.3 145.2 41.7
2028年 536.1 22.5 314.7 58.7 221.5 41.3
2956年 761.6 37.5 306.9 40.3 454.7 59.7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

誠然,人口老化已然是一項不可逆的發展趨向,然而,單就老人日間照顧之於「供給端」的探究意含,這當中便已糾結硬體、軟體;生理、心理或其它;認知、態度 抑或是行動;共通需求、特殊需求;自我概念、人際互動抑或是社會參與;以及資訊對稱、效益評量等等複雜的干擾因素,而這多少突顯了老人安養照護本身的棘手 困難性;連帶地,攸關到「結構性環境」之於老人安養護照顧的論述真義,更是點明了『孝道親恩』等等文化觀念而加諸在兒孫晚輩身上的道德枷鎖,而這也使得高 齡長者的安養照護型態,一直無法跳脫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狹隘性思考,以成為一種在家老化、在地老化與機構老化之同時並進的照顧模式,亦即,如何正視老化而來之安養照護需求以作為某種必然的生命事 件(life event),藉此妥善規劃暮年之際有著不一樣的生命歷程(life 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