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根據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統計,在今年(2015年)個人申請管道當中,報名的人數已經破了九萬人,其中包括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在內的經濟弱勢學生則有2,680人,但是,卻是僅有1,082獲得錄取分發,同時低收入戶的分發人數也出現首度下跌的現象,特別是綜觀於歷年的統計數據,經濟弱勢學生的錄取率僅約三、四成左右,比起一般生的五成錄取率,明顯有著很大的落差,就此而言,關於多錢入學弱勢學生較為困難一事,是有它延伸性思考的必要。

 

基本上,上述該項的經驗數值,實有它結構性意含的弔詭之處,這是因為在訴求於所謂『多元發展』之大學甄選、申請的招生管道當中,舉凡表演、出國、參賽、科展等等的機會,已然是替家計困難的弱勢學生,築起一道的競賽高牆,也就是說,嫁接在初始不平等的先天地位,再加上人力資本投本的過程不平等,終究是讓後天成就地位的差距,達到某種難以修補的結果差異。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就不單單只是聚焦在弱勢的學生或困頓的家庭而來的個別境遇,而是回應於環境條件而來的結構性探究,這才是問題思辨的針砭所在,也就是說,彰顯出『富爸爸與窮爸爸』複製人生的同時,隱含著集體力量的國家照顧機制,要如何得以有效翻轉從個人到代間以迄於從水平到垂直之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值得再進一步深究的是:建基在競賽流動(contest mobility)的表演、出國、參賽、科展等,雖然是指涉出來某種的公平(equity),但是,含蓋培力機會的平等(equality)以及参賽過程的公正(fairness),多少是讓身處於多元發展競賽遊戲的莘莘學子,已然是淪為某種資源愈多成績較優以及資源怯弱表現較差的另類「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冀此,突顯出靠實力的競賽流動,是否潛藏著某種因為家庭背景因素及其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所誘發促動的「薦舉流動」(sponsored mobility),就此而言,擺盪在從『多元發展』、『多元入學』到『多錢發展』之間的迷思,就有它議論的商榷之處。准此,回應於該項社會流動而來的階層化議題,那麼,過去,教育所扮演的翻轉機制,不僅是需要加以重新廓清,乃甚至用以直指所謂『先有機會改變,才有改變的機會!?』的命題思考!?

 

總之,哀矜勿喜地看待該項的統計數據,至於,要如何正視教育的蛻變力量,究竟是可以引領出更多的階級流動?還是誘發更為惡質的階層深化?究竟是侷限於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還是得以塑造獨立思維的世界圖像?究竟是多元的入學管道?還是多元的人生出路?以及究竟要如何解構從好學生、好成績、好學校到好未來的可能弔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