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2024年臺北市政府主計處的報告顯示,65歲以上人口比例業已高達23.06%,提前邁入超高齡社會之林,而高齡家庭數量的急劇增加,尤其是單人高齡家庭的暴增,更是彰顯家庭結構的快速變化,這也讓相與衍生出來的議題現象,是有進一步深究之必要。
根據臺北市政府主計處的最新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底為止,臺北市65歲以上的人口數占比達到23.06%,率全臺之先盛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的報告同時指出,戶內全為65歲以上的高齡家庭戶數共計達到18.27萬戶,占全市比重的17.24%,較五年前增加 50.13%,尤其是單人高齡家庭更是一舉暴增74.85%,相形之下,核心家庭大幅減少,單人戶與夫婦家庭則是急速上升,著實反映臺北全市的家庭結構正以加快的速度,轉向單人化、高齡化、晚婚化、不婚化和少子女化挺進,而這些的變遷趨勢也跟臺北市本身的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結構變化,有著密切的息息相關。
事實上,造成此一現象的歸因,主要有以下這兩方面,首先是臺北都會城市的高房價,使得許多年輕人不得不遷移往外縣市居住,導致代際共居家庭的比例下降,進而推升高齡獨居人口的比例,就此而言,從自願到被迫選擇的居住型態,實有必要進一步深究背後所潛藏的結構性限制因子;其次,臺北市居民所特有的社經背景特徵,也影響到家庭結構的改變,畢竟,高教育程度與偏高的不婚比例,使得許多單身人士在年長後多半就只能一人獨居,這也使得孤老族群逐漸成為高齡家庭的典型樣態,而該種的孤老現象不僅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更是社會結構和文化習慣共同作用的產物,尤其是當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促使高齡家庭的結構內涵,發生數量與質感的根本性俱變,但是,經濟發展與城市現代化時,是否同時也犧牲了某些更為重要的家庭支持與人際連結?
誠然,面對單人高齡家庭的快速增長,政府與全社會理應是要採取有效措施以應對潛在的衍生性風險,特別是「孤獨死」的問題,這其中包括:(一)首先,應加強在地守護的社區支持網絡,亦即,利用現有的民政體系來發揮社會性支持功能,特別是主動關懷獨居長者或相近的左鄰右舍,就此而言,社區的動能與動力,要如何得以被有效的啟動,這部分的典章制度、行政協調、服務整合和輸送機制,皆有通盤檢討之必要;(二)其次,應該推廣諸如「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生前契約」(Pre-need Funeral Agreement)、「意定監護」(Adult Guardianship by Agreement)等預作準備觀念,以讓長者能夠為己身老後生活所攸關到的就醫、就養事宜,提前規劃安排;(三)除此之外,如何藉由減法照顧的實作生活經驗,以有效推動高齡長者的社會性參與,藉此預防老人們的自我設限和自我隔絕於主流社會的群體互動;以及(四)最後,全社會也應該重視中壯年族群的老後準備,藉此避免未來出現「工作貧窮」的所得替代不足困境。
顯然,政府已開始重視超高齡社會所帶來的各項嚴峻挑戰,但是,在實際政策執行上,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畢竟,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仍需更多的資源投入、政策創新和認知教育,尤其是如何有效整合社會資源、促進社區參與和觀念充權教育等方面,以此觀之,在地守護網絡尚未充分發揮功能,致使許多的獨居老人仍處於社會孤立狀態;此外,高齡者照護服務仍以消極被動模式為主,缺乏主動提供與整合性規劃,這也使得改善高齡者的生活品質,主要還是取決於長者個人動力或家庭支持而來的殊異境遇,更遑論於攸關到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預立醫療決定、生前契約、意定監護等等應有的預作準備實施,一直還停留在任意、自願、個別和殘補的認知基模範疇。
總之,隨著臺北市邁入超高齡社會,家庭結構的變化對於相關需求的有效滿足或風險事件的事前準備,提供更大的挑戰和更新的發想,遠地不說,扣緊都會地區所實有的人口外移和社經結構變化,據以催化推升孤老比例的增多,這也讓臺北市的『孤獨死』現象,恐怕會成為高齡人口下一波的發展危機,畢竟,這當中糾結有婚姻狀況、同住情形、經濟條件、社會性參與等諸多干擾變異,這也讓對於都會高齡長者的服務體系和輸送網絡布建,宜有必要和迫切以進行涵蓋整全、多層、分類、分級的分流處遇規劃對策和計畫方案。
請記住:一座城市真正的幸福,不僅在於它有多繁華,更在於它是否能夠讓每一位居民都感受到溫暖與尊重,就此而言,對於超高齡社會的變遷解讀,也就不全然僅止於老人數量的所占比,更有那些獨居老人在空蕩的房間,靜默中訴說著己身的喟然與無奈,藉此和繁忙喧囂的臺北城,形成一幅強烈的對比圖像,進而成為孤寂的尾聲?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0.28:「台北越來越孤單!老人家庭+獨居暴增,『孤獨死』成城市隱憂」)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