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新加坡楊厝港的清晨,陽光透過高樓間的縫隙灑落大的,街道上,老人們的身影就如同晨霧般輕柔但是卻真實,這裡,是一個失智友善社區,一個為了記憶逐漸模糊的長者們所專門建造的桃花園地,畢竟,跟多數國家一樣,新加坡同樣面臨到嚴峻的失智浪潮挑戰,根據2022年的官方統計顯示,每10位60歲以上的人中就有1 位失智症患者,約有9.2萬名患者,預估到2030年失智人口會達到15萬人。
約有4萬人居住的楊厝港,已有超過40%人口的年齡超過65歲,林奶奶是這裡的居民之一,她今年78歲,五年前被診斷出輕度失智症,記憶的流逝讓她時常感到不安,甚至於畏懼出門,然而,楊厝港的改變,讓她的生活重拾新的生命光彩,這是因為:林奶奶每天早晨都會沿著亮黃色的步道散步,那些簡單明亮的標誌如同「浮標」般,牽引著她前進,每當她感到疲憊時,總能找到一張亮黃色的座椅小憩,這些座椅不僅是設計上的巧思,更像是全社區對林奶奶的溫暖擁抱。
「奶奶,今天要去哪裡呢?」小區保全阿明總是笑著和林奶奶打招呼,他們彼此早已熟識,因為林奶奶曾經迷路好幾次,每次都是阿明把她送回家,如今,有了這些明確指引辨識的「浮標」(Buoys)以及熟悉生活空間的「燈塔」(Lighthouses),阿明說,他已經很久沒見到李奶奶迷路、走失了。
在楊厝港的藍色庭院,是一處特別地方的「燈塔」,這裡是失智長者們的活動中心,也是他們心靈的停泊港灣,藍色庭院裡不僅有認知訓練遊戲,還有社交活動和音樂療法,林奶奶喜歡在這裡和其他長者一起唱歌、聊天。她總是說:「這裡就像回到了年輕時候,大家一起熱鬧又開心。」
藍色庭院的地面是藍色的,象徵著平靜與包容,牆上的圖案簡單卻充滿童趣的天真,讓人感到一種安住其心的穩定力量,這裡的設計充分考量到失智者的認知需求,從顏色對比到動線規劃,無一不細緻入微。
然而,真正讓這個社區充滿人情味的,乃是那些看似平凡小事卻是無比重要的社區韌性力量,像是鄰居們學會了如何與失智者溝通,他們會耐心地聆聽,會用簡單的語句表達關心,在商店裡,店員總是願意多花幾分鐘,來幫助長者找到需要的東西;在巴士站,司機會注意到那些需要協助上下車的老人。
林奶奶常常提起的一件小事:有一次,她在小販中心買水果,不小心忘了帶錢包。一位陌生的年輕人微笑著對她說:「沒關係,我幫您付。」那一刻,奶奶感受到一種久違的人情溫暖。「這裡的人真的很好,好像大家都在守護我們這些老人。」她總是這樣感慨。
新加坡楊厝港的成功不僅僅在於硬體設施,更在於那份鄰里之間守望相助的「甘榜精神」,這種協力和利他的精神,讓失智長者不再孤單,也讓他們的家人多一份社區共融的寬心與安心。
然而,看著楊厝港的美好藍圖,特別是所有的友善措施,都是透過與多方的利益相關者,共同對話來設計建置,藉此確保設計的實用性、可執行性和長期維護性,這不禁讓人想到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同樣面臨到失智浪潮,但我們是否準備好了?是否能為我們的父母、祖父母創造一個像楊厝港一樣的桃花源?我們可以從硬體設施開始,比如設置顯眼的指引標誌、增加休憩空間、優化公共交通系統等,同時,我們也需要強化各種的人文軟件,透過教育和宣導,讓更多人了解失智症,學會如何與患者相處。
此外,我們應該推動社區參與,就像楊厝港一樣,在設計失智友善環境時,我們需要傾聽居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需求。只有當居民成為全社區建設的一部分,才會真正珍惜並維護這份友善。
誠然,失智友善社區不僅僅只是為了失智者而單獨規劃設計的,也是為了日後的每一個人,在這樣的社區裡,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尊重與關懷,希望臺灣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浮標」與「燈塔」,來為每一位長者照亮記憶之路。
林奶奶似乎已經習慣坐在藍色庭院的一角,看著陽光灑在地面上,她輕輕哼起了一首老歌,那旋律飄散在空氣中,如同一種無聲的祝福,以祈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屬,盼望每段的人生記憶都能夠被溫柔的守護。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太報,2025.10.20:「『浮標』與『燈塔』照亮記憶之路,新加坡失智友善社區如何讓患者在地安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