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年來,臺灣社會的婚姻存續問題日益嚴重,根據最新的統計指出,半數婚姻無法撐過8.3年,婚齡未滿5年的離婚者占33.6%,成為所有婚齡層中的最高比例,諸此種種現象不僅反映夫妻間的脆弱關係外,高離婚率所帶來多方面的社會影響,包括單親家庭數量增加、子女受教權益受損、經濟負擔加劇、心理健康戕害以及相關社會福利需求擴大等,均值得加以正視之。
基本上,臺灣的婚姻狀況顯示出令人擔憂的變化趨勢,來自於官方的數據顯示,婚姻的平均存續年限為8.3年,而婚齡未滿5年的離婚率更是超過三成的比重,此一數字在所有婚齡層中名列前茅,除此之外,5年以上未滿10年的離婚者也占23.6%,這些數據除了揭示家庭運作的脆弱性和不穩定外,也反映全社會對於婚姻主觀期待和客觀現實,兩者之間的巨大落差。
至於,造成高離婚率的原因,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一)社會文化變遷: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演,個人主義與自由價值觀逐漸取代傳統家庭價值觀,成家立業不再是唯一或重要的人生選項,甚或是某種去道德化的文化性鬆綁,連帶地,欠缺不合則離的緩衝機制,也讓離異情形成為某種急於設置停損點的切割做法;(二)固著性別角色:隨著女性教育水平提升與就業機會增加,傳統的性別分工模式逐漸被打破,然而,攸關到家內的分工事宜,女性仍須承擔更多的家務與育兒責任,導致其面臨「雙重負擔」壓力,這種不平等的性別角色分配,也成為許多婚姻衝突的重要原因之一;(三)經濟生計壓力:高房價、低薪資以及育兒成本高昂等經濟困境,往往成為夫妻關係惡化的重要推手,此一工作貧窮的所得維持不適足,相與對應的積累效應,就不僅止於離異一途,而是在婚後的家庭經營過程當中,究竟還增添了那些干擾變數,致使加劇婚姻的不穩定性;(四)缺乏有效的溝通:許多夫妻在面對矛盾時,選擇沉默或逃避,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和效能提升,換言之,針對婚前教育與夫妻間溝通技巧的推廣,仍顯不足;(五)社會支持系統:對於婚姻的支持系統不夠完善,例如婚姻諮詢服務的缺乏,使得夫妻在遇到困難時無法獲得及時幫助。
職是之故,針對高離婚率現象,應該採取以下幾項對策:
(一)加強婚姻認知基模模塑:在學校及社區中推廣婚姻教育,幫助年輕世代建立起婚姻觀念的認知教育;
(二)提供婚姻諮詢服務:增設婚姻輔導機構,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幫助夫妻解決衝突,換言之,如何強化家庭教育中心的角色功能,據以達到讓家庭得以穩健運作的守護力量;
(三)健全社會福利政策:針對家庭經濟困境,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支持,減少經濟壓力對於婚姻、生計的衝擊影響,如此一來,包括生育、社福、教育、勞動、產經等綜融性家庭政策的研修,實有其與時俱進之必要;
(四)推動單親家庭支持政策:針對單親家庭,應提供更周全的經濟補助、托育服務及心理健康支持,像是加強子女教育補助、提供彈性工作機會以及設立專門的單親家庭服務中心,以減輕單親家庭的生活壓力;連帶地,離婚對子女的影響頗為深遠,因此,理應強化子女監護權調解機制,確保子女能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成長,此外,學校與社會機構應提供心理諮詢及輔導服務,以減少離婚對子女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五)建立多元化家庭服務體系:隨著再婚、跨國婚姻等家庭形態的日益多元化,應針對不同類型家庭設計專屬服務,例如文化適應課程、再婚家庭心理支持等,以促進家庭穩定性;
(六)促進全社會的溝通對話:鼓勵社會各界對於婚姻議題進行公開對話,以提升大眾對於婚姻、家庭抑或是分手的認知與理解。
儘管上述的變通對策,可能有助於舒緩離婚率,但仍需對其有效性進行反思,畢竟,婚姻乃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只靠單一政策的推動,可能無法根本解決問題,以此觀之,社會文化的根深蒂固、個人心理的變化及家庭結構的多樣性,均需要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被充分且周延考量;連帶地,多數的措施停留在短期政策層面,缺乏長期規劃,至於,現行的法律制度雖然為離婚提供了便利、快速手段,但卻忽視了離婚後相關衍生問題的處理,特別是對於離婚後財產分配及子女撫養權問題仍存在爭議,導致部分家庭陷入長期糾紛,最後,傳統文化中對於單親家庭或再婚者仍存有一定程度的偏見,需要透過認知教育和觀念宣導,來改變大眾的認知行為。
總之,婚姻短命已成為臺灣社會的一大特徵,此一現象背後所反映的就不僅是個人層面的情感問題,更是結構性社會問題的外在表現,面對高離婚率的現實,臺灣社會必須從根本上反思婚姻的意義及其存在的價值,畢竟,婚姻作為一種穩定社會結構的重要機制,其功能正在被侵蝕,因此,透過結構性的改變與有效的政策支持,才能為未來的婚姻關係創造更為穩定的環境,如此一來,對於婚姻和離異的解構和新構,是有推動創造性轉化之必要,藉此思索變遷社會裡對於家庭價值的再次思考。
誠然,婚姻就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對於愛、責任與自我的理解,當數字揭示出高離婚率的現實,我們是否也該停下腳步,反思自己的選擇與行動?或許,不是每段婚姻都能走到終點,但只要我們曾用心付出過,那份愛便值得被珍惜,處於在這個高離婚率的時代或世代,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數據分析,更是對於人性深處的那一份關懷和善解,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找到平衡愛與堅持之間的那條路。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0.26:「台離婚率上升,半數婚姻撐不過8.3年」)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