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近年來,臺灣社會獨居老人的孤獨死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在都市地區,以首善之區的臺北市為例,根據統計顯示,2023年已有超過70名獨居長者在家中孤獨死去,且有超過四成的案例在死亡三天後才被發現,為了改善此情況,社會局試辦「文山家和一站式服務中心」,並成立「好鄰居守護隊」,希望透過社工及志工的合作,來加強對獨居老人的探視與關懷,這也使得相與關聯的命題意旨,實有進一步探究之必要,特別是讓人心痛的冰冷數字,著實提醒了我們,是時候該為這些獨居長者點亮生命的希望。
誠如以上的所述,臺灣的獨老及其所衍生的各項問題,已然是一項客觀的整體社會事實,進而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以2023年為例的臺北市,便出現70多起孤獨死的案例,其中有5名獨居長者甚至在社會住宅內去世,這些數字除了突顯獨居老人的生存困境外,也反映出社會大眾對於這些弱勢群體的關注不足和認知不夠,連帶而來的是,超過四成的孤獨死案例是在死亡三天後才被發現,更足以顯現目前的防制機制是明顯存在設計缺陷和運作失靈情事,畢竟,臺北市轄區內65歲以上的長者約有57.76萬人,其中的獨老達到1萬44人,這些數據不僅令人擔憂,也促使社會局設立分級訪視機制,這其中對於「高危險」個案的社工每月至少會進行兩次訪視,「中危險」個案每月至少一次,「低危機」個案則是由社工員視需要安排電訪或訪視,並由志工協助每月至少電話問安1次,除此之外,社工人員也會依據獨居老人的需求提供包括電話問安、生活協助和陪同就醫等各項服務,值得注意的是,姑且先不去深究分級、訪視之各自相對精準的操作性定義,單就獨老訪視及其相關的服務輸送,扮演兼具個案工作和個案管理的一線社工人員,以目前包括老服中心73人、社福中心167人、平宅辦公室12人在內的一線社工人力,相較於1萬多名獨老需求的龐大業務量,無論是服務的次數頻率、照顧的內容品質或社工的人力資源,均有待商榷,更遑論於這其中還糾結有經濟狀況、風險等級、服務需求等等不一而足的分流處遇計畫。
至於,造成獨老孤獨死的原因,可以從多個層面進行探討,像是:(一)首先,社會結構的快速變遷當為一項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或被迫選擇獨居,這使得他們在日常生活的需求滿足或風險規避,缺乏必要、足夠、適切和及時的家庭支持系統;(二)其次,全社會對於老年人的關注不足,致使許多老人所身處的孤獨情境或處境,經常都是被忽視和漠視,也就是說,獨老和孤獨死現象往往被視為個人問題,而非結構性的深層社會問題;(三)此外,現行的社會安全體系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說儘管社政單位已經設立一些服務機制,但人力資源有限,無法全面覆蓋所有獨居老人,至於,從市政府到基層公所、從特定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到跨局處、從公部門到民間單位,以迄於跨網絡的協力關係,均有其垂直串聯、橫向對接、體制銜接和跨域嫁接的有待統整之處,如此一來,呈現出來的景象和現狀便是從「有人在做」、「有專人在做」到「有專業團隊在做」的鑲嵌落差。
職是之故,針對上述問題,臺北市社會局開始試辦「文山家和一站式服務中心」,並推出「好鄰居守護隊」計畫,希望透過社工和志工的合作,以提升對獨老的探視和關懷,這樣的協力扶助措施不僅可以加強對於獨居老人的關注,也能夠促進社區的互助精神,但是,運作良窳的癥結之處,還是要回歸對於獨老的關懷協助,係屬於一項由基層出發,並且係屬於因人制宜、因老制宜、因事制宜和因病制宜的福利服務輸送範疇,因此,攸關到獨老的全人發展及其可能的個人動力破口,尤須是要有包括民政、醫護、社工、警察等跨域、跨局的溝通協調整合機制,遠地不說,單以社會局所職掌的業務事項為例,涵蓋生理年齡之老人福利科、福利身分之社會救助科、特殊境遇之社會工作科、身心障礙之身障福利科抑或社會福利中心、老人服務中心、身心障礙服務中心等基層單位,便有分工不合作、系統不整合及其權控不平等的有待廓清之處。
總之,儘管「好鄰居守護隊」的試辦,顯示政府對於獨居老人問題的重視,但仍需對這些措施進行批判性反思,包括:這些措施是否能夠真正落實?在實施過程中,是否會遇到人力資源不足?志工參與意願和相關素養?停留在「救急」層面,而非「預防」層次,即使短期內能夠減少孤獨死事件,但根本上能否解決家庭支持系統弱化和社會安全網不足問題?全社會對於高齡長者的認知教育?以及從基層出發的在地量能和能量,如何有效推動全人、全程、全隊和全社群的社區守護網絡?無疑地,面對日益嚴重的獨居老人的孤獨死問題,我們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透過加強綜融性服務體系、引入科技手段以及提升對於老年人的社會性關注,才能逐漸改善獨老的生活狀況,減少孤獨死事件的發生,特別是隨著邁入超高齡時代,獨老或孤獨死問題勢必會變得更加緊迫,就此而言,實有必要進一步放大成為一項行政變革運動,來讓從政策制定、資源分配到執行監督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夠充分獲得應有的社會性重視。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聯合新聞網,2025.10.25:「老人悲歌!議員曝北市長者『孤獨死』3天後才被發現逾4成」)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