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1937年,中國正值抗日戰爭的艱難時期,烽火連天致使國土破碎,然而,在這片動盪的土地上,卻誕生了一座教育的燈塔——西南聯合大學,這所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高校流亡師生所共同創辦的大學,不僅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更是抗戰年代知識分子在逆境中追求真理、堅守信念的最佳寫照。

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平和天津相繼陷落,原本的學術重鎮,紛紛遭受巨大衝擊,為了保護教育資源,培養國家未來的人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決定將師生撤離至昆明,並在此共同設立西南聯合大學,1937年正式成立的西南聯大,校務最初由當時清華校長梅貽琦、北大校長蔣夢麟和南開校長張伯苓組成的常務委員會共同管理,雖然校舍簡陋,經濟困難,但是,師生們秉持著「剛毅堅卓」的教訓理念,網羅包括吳大猷、周培源、王竹溪、陳寅恪、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劉文典、陳省身、王力、朱自清、馮友蘭、吳有訓、沈從文、陳岱孫、聞一多、錢穆、錢鍾書、潘光旦、費孝通、華羅庚、朱光潛、吳宓、吳晗、葉企孫、饒毓泰、趙忠堯、趙九章、任之恭、曾昭掄、李楷文、雷海宗、何炳棣、呂夢雅等著名教授,以無比的熱情和毅力投入教學與研究,在艱苦的環境中,西南聯大的教師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精神的引領者,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這段歷史提點了我們,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代,「教育」仍然可以成為看見未來希望天光的火種。

基本上,西南聯合大學存在的時間並不長(1938-1946),但其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卻是影響深遠,包括有楊振寧、李政道、陳省身(數學家、微幾分學家)、趙九章(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鄧稼先(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郭永懷(流體力學家)、朱光亞(核物理學家)、陳芳允(無線電電子學家)、屠守鍔(火箭結構強度專家)、楊嘉墀(航天科技專家、自動控制專家)、王傳綸(財政金融學家)、王希季(衛星返回技術專家)、許淵沖(翻譯家)、汪曾祺(散文家、劇作家)、吳大昌(裝甲車工程專家)、張道一(翻譯家)等,這其中的楊振寧更是耀眼的一顆明星,出生於1922年安徽合肥的楊振寧,在抗戰爆發後考入西南聯大,接受了最嚴謹且充滿人文精神的教育,1945年,以清華留美公費生身份赴美深造,最終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56年,他與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並於翌年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了最早獲得此殊榮的華人。誠然,楊振寧的成功,不僅是個人努力的結果,更是西南聯大教育理念的體現,像是重視基礎科學、鼓勵創造性思維、培養批判性精神,從楊振寧到卓然有成秀異者的成長故事,告訴世人:教育可以改變命運,而知識則是能夠改變世界。

事實上,作家鹿橋的《未央歌》是一部描寫西南聯大校園生活的經典小說,在書中,看到一群流亡學生如何在困苦中堅持學習,如何在戰火中追尋夢想,《未央歌》一書不僅展示了西南聯大的校園文化,更是深刻雕畫那個年代青年人不畏艱難、勇於追求、心懷家國的諸多精神面貌,特別是身處逆境的小說裡人物,他們對於未來始終充滿希望,也相信知識能夠帶來改變,相信個人的努力能夠為民族復興做出貢獻,這種精神,正是西南聯大的核心價值,也是當前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寶貴財富,畢竟,在今天這個資源豐富、科技發達的時代,您、我是否還保有那份對於知識的敬畏?是否還擁有那種為夢想奮鬥到底的決心?西南聯大的設校故事提醒我們,不論身處何種環境,唯有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

總之,西南聯大的成功在於其超越了物質條件的限制,強調教育的可造性和社會責任,它讓來自於不同背景的學生都能接受高品質的教育,同時,也培養他們關注社會問題、服務國家的時代意識,這樣的人文精神,當可借力使力於重新審視當代的教育制度,不僅教授知識,更要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尤其是從逆境的成長環境,以激勵他們在逆境中的奮鬥意志和因應於未來不確定性的問題解決能力。

冀此,西南聯合大學是一座超越時空的知識燈塔,它照亮了戰火中的苦難中國,也啟迪了後世無數追求超越自我的人,身處於當今的和平年代,但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理應以西南聯大的精神為榜樣,秉持堅韌不拔和勇於追求真理信念,才能將教育真正變成希望之光,以引領每一個人的未來天光。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