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馬太鞍堰塞湖所引發的複合性災害,對於社會工作人員的支援角色,提出新的挑戰與期許,誠然,社工師或社工人員在災後重建過程中,除了提供安置服務、心理支持外,還進一步涉及到需求評估、協調統整、物資整理、資源分配、資訊提供、促進社區參與、危機干預,以及政策改變倡導等多方助益,但是,攸關到社工人員在災變中的定位角色、功能運作、可為性與突破創新性等命題意旨,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誠然,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堰塞湖的形成,源於不可抗拒的天然災害,其所誘發的水災和土石流,對於當地的居民造成生命安全威脅、財產損失及心理創傷等嚴重影響,就此而言,災後的重建工程,社工人員也被期望成為社區重建和生活重新適應的重要支柱,然而,社工人員在其專業實踐中,著實也要面臨到諸如資源不足、跨域知識不夠,以及政策支持缺乏等結構性挑戰,這些艱難的重建工程,也讓社工人員在災後支援中的角色受到質疑,並引發對其功能與責任的深入探討,畢竟,社工人員在災後的角色定位,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像是:社會環境的變遷,使得災變社工的職能,需要隨之調整,至於,社工人員的專業訓練,往往未能充分涵蓋災後重建所需的各項技能,比如危機干預、資源整合及政策倡導等,除此之外,社會大眾對於社工人員的主觀期待和客觀能力之間,依舊是存在著某種的期望值差距,這也讓社工人員在災後的重建實務中,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特別是從蹲點紮根的在地社工到空降支援的外地社工;從第一線端的個案工作到行政端個案管理;從一般志工到專業社工;從災變之初、之中到之後,以迄於從科技救災到統整賑災等等所關乎到分類、分級、分階、分段、分時、分程、分科專業的分流災變處遇對策,更何況目前的政策框架對於社工員的角色規範,多半還是停留在一般性描述,未能具體且明確界定其在災後重建中的功能與責任等專業價值範疇。

職是之故,針對上述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一)專業培訓:針對災後重建的特定需求,設計專業培訓課程,藉此提升社工人員實務能力的專業發展;(二)資源整合:建立跨領域的合作機制,促進社工人員與其他專業人士的工作協力,以便於更有效地整合資源;(三)政策倡導:社工人員應主動參與政策制定過程,爭取更多支持與資源,以強化其在災後重建中的影響力;(四)文化敏感性:為外地支援人員提供文化敏感性訓練,以縮短適應期的服務落差,這部分的實務操作指引,實有迫切與必要。冀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辨指陳出來的是,社工人員要如何從單純的災後問題處遇,以進化到任務中心發展導向,據以提出包括垂直串接、橫向對接、跨域銜接和網絡對接的體制性變革與制度性回應;連帶地,在探討社工人員的角色定位時,也不能忽視其背後所可能涉及的結構性限制,畢竟,像是社會資源的不均衡分配、政策支持的不足,及其全社會對於社工職業的認知偏差,都可能會影響到社工服務效能的重要因素,對此,除了應更加關注這些結構性問題外,也要針對災變社工的定位和角色,進行創造性轉化的重新定義,否則,社工人員只是不斷地被過度放大成為「萬能救援者」,從而忽略了社工的專業能力邊界,更遑論於救援過程當中的心理壓力,要如何能夠被有效的扶持,況且外地支援的社工人員,也可能因其對於在地文化與環境脈絡的不熟悉,而無法有效介入。

總之,馬太鞍堰塞湖的災害事件提點了我們,社工人員在災後重建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為了能夠有質感的功能發揮,全社會實有必要重新評估社工人員的賑災角色定位,並且提供從社工知能素養出發的支援和支持。誠然,在每一次的風雨過後,都會有彩虹出現,每一次的災難過後,也會重新燃起新的希望,這些的希望之光,正是由無數默默付出的人員點亮,他們,是我們前行路上的燈塔,也是受災者心中永不熄滅的陽光,就此而言,關乎到社工人員要如何守住邊界和打破限界,使其得以發揮多重角色和捍衛專業價值,實有嚴肅提問之必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