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生人口被推估將跌破十一萬人,台灣出生人數與結婚對數長期呈正相關,近年結婚對數不斷下降,據衛福部公布「十五至六十四歲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無配偶婦女,僅百分之卅二點四有意結婚,其餘皆無意願,部分只想要有固定伴侶,可預期未來結婚對數恐愈來愈少,專家認為,與其提高生育津貼,不如提升年輕人結婚意願。
據內政部統計,二○一九年結婚對數為十三萬三七四一對,後續連兩年下滑,到了二○二一年僅剩十一萬四三九六對來到近年最低點,去年緩升至十二萬二六八○對,今年一到八月登記結婚對數則是六萬八三九五對。而今年一到八月新生兒總數為七萬二七七八人,其中從自三月起,單月新生兒數就低於九千人,八月出生數僅八千四百多人。
台大社會學系前教授薛承泰說,政府不斷祭出生育津貼,但年輕人根本不想結婚,更遑論生小孩,台灣的生育率長期綁定婚姻,有神隊友才願意生小孩,幾乎是「最基礎的條件」。
薛承泰表示,目前正值廿五到卅四歲適婚年齡的世代,正是被過去卅年強調「去責任化」教育的世代,他們的父母傾向協助子女解決生活問題,使得卅五歲以下世代,更習慣依賴家庭支持,對肩負照顧的長期責任,不僅卻步也不敢承接。
衛福部公布二○二四年「十五至六十四歲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未婚婦女與前一個調查年度相比,增加一點九個百分點,離婚或分居增四點一個百分點,有配偶或同居伴侶婦女減少五點二個百分點。
調查沒有配偶的婦女,僅有百分之卅二點四有意願結婚,其餘百分之六十七點六皆表示毫無結婚意願,其中百分之廿四點三表達不想結婚、再婚,但想有固定伴侶,百分之四十三點三表示,沒有結婚、再婚意願,也不想有固定伴侶。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說,女性經濟自主無需仰賴他人,加上婚姻對家庭關係的保障不如以往,「同居」成為主流,除非有意生育才考慮結婚,但房價、薪資等問題,讓年輕人多無盼望。
薛承泰說,政府歷年來提出生育津貼、勞保補助等經濟誘因鼓勵生育,但近十年結婚與生育率依舊下滑,雖然經濟誘因是必要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若沒有社會價值觀的支持,與婚姻、家庭價值的重建,僅靠金錢難改變趨勢。(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10.1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