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長期情緒低落、失去興趣、不想上學,一名高中生自覺憂鬱症,鼓起勇氣,至精神科診所就醫,但在櫃臺就被擋了下來,理由為「沒有家長陪同,無法開藥」。專家提醒,政府及醫界應重視未成年孩子的醫療自主權,在隱私性高的心理治療下,透過專業協助,尋求解決方案。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陳長聖表示,未成年的孩子願意就醫,就是一種求救訊號,曾至某國中學校輔導中心協助情緒障礙學童,但孩子拒絕看診,原因是就醫時,家長在旁陪同,一旦得知其身心狀況,勢必給予嚴厲喝斥、責罰、貶損。

為何孩子至身心科就醫,需由家長陪同?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兒童、青少年如有精神情緒上問題,在診斷與治療上,有其獨特的複雜性,因此,希望家長陪同看診。再者,精神科相關藥物幾乎都是管制藥,法定監護人必須知道藥物種類及副作用,

「只聽孩子的說法,無法正確診斷病情」臧汝芬說,部分青少年傳遞錯誤訊息,在描述自身憂鬱症狀時,似是而非,但這可能只是一時情緒低潮,如有家長在旁補充,可以讓醫師更加瞭解小患者日常情緒、成長背景、行為反常狀況,以及藥物過敏史等資訊。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表示,依照現行規定,未成年人看病,必須家長陪同,不過,臨床上仍會依個案處理,例如,曾收治一名精神問題嚴重、屬於高危險群的小病童,但父母親卻不同意治療。最後社工提出訴訟,法院裁定後,允許醫師行使就醫權利。

高淑芬強調,在一般情況下,法定代理人有權代表兒童青少年行使醫療決定權,但醫師將兒童的最佳利益放在首位,做出最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決定。

心理諮商師林萃芬說,診間常收治未成年孩子,幾乎都在家長陪同下尋求協助,但她通常先請父母離開諮商室,在外等待,如此一來,孩子才能暢所欲言。如果青少年出現自我傷害意圖,就必須通報家長,「只要危及生命,就有告知義務」。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指出,有些孩子罹患心理疾病,原因可能來自家長偏差教育,部分父母則不希望孩子被貼上標籤,而不讓孩子至身心科看病,甚至不同意小朋友接受心理諮商。社會應重視未成年孩子的醫療自主權,在合理、合法情況下,提供另一種解決方案。(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