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國健署9月起提供血癌與乳癌患者「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台灣生殖醫學會今天(26)發布建言書,盼擴大凍卵補助適用對象,如重度子宮內膜異位、反覆卵巢手術者,留住一線生機。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 年全國出生數創歷史新低,且已連續超過 10 年呈現下降趨勢。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表示,不孕症是少子化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國人接受人工生殖治療年齡,已從32歲延後到38歲,且接受治療周期數顯著提升。
台灣生殖醫學會提出九大建言:衛教宣導及生育知識強化、人工生殖補助方案調整、提高生育保存及醫療凍卵可及性、人工生殖資料庫優化、友善生育職場環境推動、中央地方協作及互補、政策納入心理面支持、人工生殖適用對象擴大、商業保險資源導入。
蔡英美引用歐盟Fertility Europe 2024年評比歐洲各國生育政策的指標,其中法國、荷蘭、比利時、以色列被列為完美國家。例如以色列政府除癌症患者外,亦將卵巢功能下降、需接受卵巢手術或提前更年期高風險女性,納入凍卵補助範圍。
國健署今年9月起補助罹患乳癌、血癌患者凍卵補助。蔡英美指出,約3成不孕夫妻與卵巢功能有關,希望未來逐步放寬醫療性凍卵適用對象,可考慮擴增三大族群,包括自體免疫疾病須接受卵巢毒性治療者、良性卵巢疾病患者(如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症、反覆卵巢手術者),以及具有遺傳性卵巢早衰風險者。
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分享他國凍卵補助方案,日本東京補助30萬日圓、後續3年可獲2萬日圓;韓國首爾一次性補助最高200萬韓元,並補助50%取卵費用。建議政府思考擴大補助有高度生育意願的凍卵女性,並搭配獎勵配套,例如35歲以下凍卵者,3年內植入可獲獎勵,提高轉化率。
曾琬婷觀察到,選擇凍卵的女性多數經濟自主、生活穩定,也期待未來能夠成家,這類族群並非排斥生育,而是保留機會。因此希望盡速修正《人工生殖法》,讓有意願卻未婚的凍卵女性,可納入改善少子化政策核心。(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25.08.26)
我覺得政府開始補助血癌與乳癌患者凍卵,確實展現對生育保存的重視,也回應到少子化問題。不過目前僅限癌症患者,範圍仍顯侷限,像子宮內膜異位或卵巢早衰風險的族群其實也需要支持。相比之下,歐洲及以色列等國的政策更完整,從保存到植入都有配套。台灣若要真正提升生育率,除了擴大補助對象,也應修正《人工生殖法》,讓未婚女性能使用,並結合心理支持與職場友善環境,才能讓這項政策更貼近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