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01.製造業高無薪假
02.巴氏量表潘朵拉
03.社區動力見面會
04.臺灣高鐵旅客量
05.性別變項肺腺癌
06.雙未雙低青少年
07.十大方針總預算
08.無期徒刑分級制
09.幸福存摺八消費
10.用房養老多管道
11.平均壽命多面向
12.核三延役大公投
13.預算刪減審議權
14.老人福利少權益
15.公益勸募多貓膩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九月份的第一周(2025.09.01)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製造業高無薪假」、「巴氏量表潘朵拉」、「社區動力見面會」、「臺灣高鐵旅客量」、「性別變項肺腺癌」、「雙未雙低青少年」、「十大方針總預算」、「無期徒刑分級制」、「幸福存摺八消費」、「用房養老多管道」、「平均壽命多面向」、「核三延役大公投」、「預算刪減審議權」、「老人福利少權益」以及「公益勸募多貓膩」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製造業高無薪假」,美國政府在八月七日宣布對臺灣進口商品疊加20%的對等關稅後,對此,勞動部首次統計無薪假數據,這其中製造業淪為重災區,共計有146家、3,590名製造業實施無薪假,在總實施人數中的占比超過九成,製造業的無薪假人數更是創下今年以來的新高,特別是金屬機電工業係為無薪假的首位,因為產品以外銷美國為主,受限於訂單減少而首度實施減班休息的無薪假,無疑地,下單賠錢及其後續可能無法接單的左支右絀困境,實乃是衝擊影響的開始而已;「巴氏量表潘朵拉」,立法院已於2024年底三讀通過〈就業服務法〉修正案,允許80歲以上免持專業醫療評估(巴氏量表)即可直接聘僱家庭看護移工,這也讓主管機關勞動部憂心會有10萬人前來申請,進而出現棄重症擇輕症照顧及其薪資落差的家事移工漂泊現象,對於,8月1日正式開辦的該項權變措施,截至8月11日為止,80歲以上僅持身分證明申請家庭看護移工僅有615件,雖然,並沒有出現預期所料的暴衝現象,但是,還是有其必要反思該項法案的修正真義,也就是說,扣緊80歲過後的各種衰老情形,該項預防性聘用的家事看顧,重點就不全然在於失能或失智之類的生理範疇,而是直指從生理以擴及心理、認知、經濟或社交等全人發展關懷的整體布建,又要如何有長者自行照顧,以延展至有人的家屬照顧、有專人的移工照,及其有專業素養的團隊照顧,從而達到對於弱勢者的照權維護,更遑論於現行藉由巴氏量表得以引進移工的長照家庭,背後的照顧家庭及其需要的社會性關注和投資,都是一項待解之謎的『長照潘朵拉盒子』,況且還存在有移工勞動權益剝削的壓迫性結構情事,以及有待精進變革的巴氏量表專業醫療評估機制;「社區動力見面會」,某建商在社區交屋前,為了協助新住戶提前認識彼此、參與社區公共議題,並且結合社區營造經驗與專業團隊協力,自6月起於該社區辦理多場鄰居見面會的交流活動,涵蓋戶數超過50戶,總參與率達到43.8%,並且已經有超過8成的住戶加入分樓層群組,藉此讓社區網絡雛形漸次成形,顯然,基於遠親不如近鄰的里仁為美的在地守護精神,該項相見歡的創新活動,實有其超前布署之必要,特別攸關到諸如新屋裝修經驗與收納設計、第三方驗屋知識講解、社區空間和公共規範、鄰近社區公設參訪等等實質利害關係議題切入,以找到社區依附情感和信任連結的實作基礎,如此一來,從交屋之前到選任管委會、從建商到住戶、從住民到社造團隊、從被動到主動、從消極到自為、從層樓到社團、從住屋到跨社區而來的全社區動力,是有回歸於人、事、時、地、物,及其建商、社造、住戶、管委會等通盤性檢視之必要;「臺灣高鐵旅客量」,根據交通部統計,高鐵旅運量在疫情前的2019年為5,723萬人次,2022年為5,416萬人次,2023年則大幅回升至7,308萬人次,2024年再度突破,達到7825萬人次,截至今年(2025年)的6月,累計旅客數已達3,984萬7256人次,全年估計將一舉超過8,000萬人次,再次創新高,這也讓臺灣高鐵被譏諷淪為『高鐵臺鐵化』或『高鐵捷運化』,顯然,交通習慣的改變及其縮短城鄉差距的同時,也出現過度擁擠的隱憂,並且讓高鐵的運能逼近承載的極限,特別是皆大歡喜的高鐵沿線設置的縣市停車站,更是讓一日生活圈侷限成為在高鐵車廂內的另類集體出遊景況;以及「性別變項肺腺癌」,一項針對臺灣、美國、歐洲等406名肺腺癌患者及其平均年齡60至65歲,據以分析其飲食、生活環境等因子與罹癌之間關聯性的跨國研究,顯示男女兩性對於環境因子耐受性各有不同,同時,致癌也非單一因素且為長期累積結果,這其中臺灣女性對於食物工業使用的防腐劑、食品添加物等亞硝胺成分特別敏感,致使年紀較大的臺灣女性肺腺癌患者大都與長期攝取防腐劑有關,研判是早期女性經常食用醃漬物,相形之下,臺灣的男性肺腺癌,則與吸菸、汽機車排放廢氣、PM2.5懸浮微粒中的多環芳香烴有關,如此一來,從兩性的個人因子到女性的飲食習慣或男性的出入風險等自為管理,實有推動認知教育之必要。

其次,「雙未雙低青少年」,根據審計部的決算報告指出,勞動部雖然有針對未升學未就業及矯正少年、原民及身心障礙青年等弱勢青少族群,提供就業協助措施,但是,公立就服機構的推介就業比率,皆比整體求職青少年來得低,有近兩成弱勢青年的求職待業天數超過一年,比整體求職青年高出4.09%,這其中未升學未就業及矯正少年,去年度(2024年)的推介就業比率僅有不到一半的58.68%,較前一年度驟降超過15%,以此觀之,從未升學未就業到低學歷低技能的少年、從未滿15歲之打黑工到未滿18歲之就業不穩定的分殊少年、從少年到成年的雙未雙低個人動力、從個人歸因到從家庭系統歸因,以迄於從雙未雙低的行為現象到態度觀念的認知教育等環扣鑲嵌,直指出來的是有如社會邊緣人的雙未雙低少年族群,除了勞動範疇的就業協助外,又有如何相與配套的全人關懷作為,顯然,相較於障礙者、婦女、中高齡或中高齡等特定對象、特殊需求而來的特別協力項目,對於雙未雙低少年族群顯有主流社會加諸於常態性裁判之嫌,此一社會守護網的漏接或棄守,衍生出從少年到成年不同生命階段和人生文本,所難以善後的更多社會成本;「十大方針總預算」,明年115年度中央政府單位歲入編列為新台幣2兆8,623億元,較今年減少3,025億元,歲出3兆350億元,則是增加1,100億元,須舉債4千億元,對此,行政院列舉包括稅減負擔、長照3.0健康台灣、均衡台灣、推升內需、五大信賴產業、中小微企業振興與轉型升級、打詐、婚育宅與國家幫忙養政策、體育文化以及持續系統性治水等10項施政重點,顯然,不斷被堆高的總預算,相與對應的需求評估、過程評估、結果評估等預算效益評估,均有待回歸於財政紀律的通盤性檢視,而非逕自諸如國防、衛福、長照、打詐、科技、治水、運動、AI等抽象模糊和文字詞藻的美麗包裝,此外,預算政治的特定意圖考量,更有必要反思整體預算資源配置的妥當、適足,比如明年度國防預算採強化軍備能量的北約標準,包括納列退輔會退除役官兵退休給付及海巡署支出,加計國防部主管5,614億元、特別預算1,868億元、非營業特種基金654億元,整體的高國防預算高達9,495億元,創史上的新高,占GDP3.32%,相較今年度一舉增加1,768億元、年增率22.9%,弔詭的是,國防預算大幅增加的同時,並未納入軍公教加薪,此一重軍備輕軍武的備戰思維,頗值得深究;「無期徒刑分級制」,針對現行許多重大刑案最後都只能改判無期徒刑,且無期徒刑滿25年即可聲請假釋的『死刑判不了、判了不槍決、無期可假釋』亂象,在野黨的立委主張為使無期徒刑和假釋制度能互相搭配,提出〈刑法〉修正草案,擬修法將無期徒刑分級,包含一級無期徒刑之不得准予假釋、二級無期徒刑之執行徒刑逾40年始得聲請假釋,以及三級無期徒刑之執行徒刑逾25年得聲請假釋,藉此達有效遏止犯罪目的,連帶地,對於刑期合併執行問題,依現行刑法無論犯多少罪,最後合併執行最多只坐30年牢,等同於犯越多罪越划算的荒謬情事,因此,主張將上限延長至40年,避免違法者鑽漏洞,以落實數罪併罰原則,顯然,刑責至無期徒刑的重大罪刑,自當更要有從『法—社會』延伸至『社會—法』的綜融性思辨,特別是關乎到嚴刑重罰之於亂世用重典的抑制效果,及其生命至上之於認知教育的文明化內涵,更遑論無期徒刑分級化所涉及到分類範疇及其具體條件的操作性定義,更有待進一步的廓清;「幸福存摺八消費」,針對『有錢能否買得到幸福』的認知詮釋,幸福學專家潔西卡魏斯(Jessica Weiss)點評買得到幸福的關鍵乃是在於怎麼花,若是懂得用對的花錢方式花在對的消費事項,當可有效提升幸福感,同時有助減輕壓力和促進正向社交關係與生活滿意度,對此,魏斯提出包括(一)現場體驗的集體亢奮、(二)嶄新體驗的料想不到、(三)省時服務的自我寬慰、(四)人際關係的情感連結、(五)慷慨助人的幸福快感、(六)小確幸的穩定幸福節奏、(七)挑戰自我的掙來幸福,以及(八)提前規劃的延長幸福效益等8大領域的幸福消費方式,從而積累過多豐滿的幸福存摺,誠然,相信可以擁有、願意去擁有以及開始擘劃如何擁有幸福存摺的『信—願—行』,自然可以讓幸福存摺的人生滿意存糧,不僅止於存摺錢財的位數,而是人生精進的自我提升;以及「用房養老多管道」,關於老後的財務規劃,已然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項鮮明課題,這其中包括有以房養老、留房養老和賣房養老等三種管道,這其中:(一)以房養老模式,係將房子抵押給銀行,再以貸款作為現金流的來源,由於房子是銀行的債權抵押擔保品,因此,不能視同為長者往生後的遺產,如此一來,後代子女的意願阻力,將會是開辦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二)留房養老模式,隸屬於安養信託的一環,主要是透過在銀行開立信託帳戶,委託銀行以包租代管來取得現金流,由於房子並非抵押給銀行,長者往生之後,產權不會受到影響,(三)賣房養老模式,則是適合多屋族長者,除了自住之外,也會把房子出租或賣出,靠租金或賣屋所得,來作為固定收益來源之一,以此觀之,三種模式有其各自優缺點,除了關乎到老夫老婦的身心健康和平均餘命外,更有遺產繼承的文化傳統牽絆,更遑論於在商言商且將本求利的銀行操作手法,這也用房養老的權變措施,難以朝其整體性布局的方向規劃。

最後,「平均壽命多面向」,內政部公布《113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77歲,這其中男性為77.42歲、女性84.30歲,相與衍生的面向考察:(一)若與聯合國公布2024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臺灣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6.7歲及8.3歲,(二)若與亞洲國家比較,雖低於日本、新加坡及南韓,但皆高於中國、馬來西亞及印尼,(三)若以年度別的平均壽命觀察,去年(2024)國人平均壽命較2023年增加0.54歲,其中男性增加0.48歲、女性增加0.56歲,(四)若以直轄市別的平均壽命觀察,去年國人平均壽命呈現自北而南遞減的情形,以臺北市83.40歲最高,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五)若以非六都的各縣市平均壽命觀察,去年以新竹市81.52歲最高,台東縣75.97歲最低,以及(六)若以地理區位的平均壽命觀察,西部地區的標準化死亡率較東部地區低、平均壽命相對較高,以此觀之,糾結於平均壽命、健康餘命、不健康餘命、個人自為歸因、家庭支持歸因、公共資源歸因、環境系統歸因等該項簡易生命表的深層意涵,直指人口發展的背後,糾結的是更待廓清的貓膩圖像;「核三延役大公投」,針對重啟屏東馬鞍山核能發電廠(核三)之『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的公投主文進行公投,這其中同意票434萬1,432(74.17%)、不同意票151萬1,693(25.83%),總投票率僅29.53%,也因同意票未達500萬523張門檻,讓重啟核三的公投案宣吿失敗,不過,若是以指標性行政區來看,這其中:(一)核一廠所在的石門區為同意票1,505票(占總投票人數16.36%)、不同意票384票,投票率20.64%,(二)核二廠所在的萬里區同意票2,776票(占總投票人數14.99%),不同意票813票,投票率19.53%,(三)核四廠所在的貢寮區同意票870票(占總投票人數8.73%),不同意票697票,投票率5.88%,至於,(四)重啟核三公投所在縣市的屏東縣之投票率為31%,同意票12萬720票(57.2%)、不同意票9萬460票(42.8%),而重啟核三公投所在地的屏東縣恆春鎮投票率則為 27.33%,距離核三廠最近的南灣里、大光里這兩個里,投票的結果,南灣里同意是280票、不同意是177票,投票率28.8%、大光里同意285票、不同意201票,投票率約23%,並且當中的九如鄉、高樹鄉、萬巒鄉、新園鄉、崁頂鄉、林邊鄉、南洲鄉共7個鄉鎮,不同意票數均大於同意票,這多少反映於對核三廠40年感情的愛憎兩難,也揭示民眾對轉型進度的能源焦慮,就此而言,政府與台電如何平衡核安與能源需求,將會是後續的關注焦點,值得一提的是,五個有火力發電廠的地方縣市,核三延役的公投結果,這其中(一)臺中市達到36%的投票率,遠高於不到30%的全國平均,但是,臺中電廠所在地的龍井區,72.1%同意票領先27.9%不同意票的幅度僅有44.2%,且低於周遭大部分區域,臺中液化氣接收站所在地的梧棲區,有79.4%同意票和20.6%不同意,(二)高雄市境內有包括興達、大林火力發電廠的前鎮區有62.2%同意票和37.8%不同意、小港區有62.7%同意票和37.3%不同意,以及使用天然氣接收站所在地的永安區有67.2%同意票和32.8%不同意,高雄全市的總投票率只有27.9%,比全國平均還低,(三)雲林縣麥寮電廠所在地麥寮區有84.7%同意票和15.3%不同意,雲林縣的公投總投票率只有22.7%,是本島最低的縣市,同意票的催票率也落後大部分縣市,(四)新北市林口電廠所在地林口區有79.1%同意票和20.9%不同意,新北市29.9%的投票率大約等於全國平均,火力電廠所在位置林口區同意票的領先幅度,也在全新北名列前茅,以及(五)新竹縣燃燒天然氣新桃電廠所在地關西區有86.8%同意票和13.2%不同意,投票率仍達到高於全國平均的31.4%,同意票領先幅度也高達73.6%;「預算刪減審議權」,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一一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追加預算案》評估報告指出,行政院所提追的加預算案,並未逐項的說明追加理由,過於簡略,不利於立法院進行審議,且回顧於今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規模,已然是歷年之冠,若排除撥補台電虧損因素,刪減率實為近年最低,僅0.65%,另加計追加預算案數的話,114年總預算更會再創歷史的新高,連帶地,這次追加減預算案的回編率頗高,近半數主管部會預算刪減數的回編率高達三成以上,這其中的內政部甚於超過九成,此外,部分回編項目有違立法院刪減不經濟或無效率支出的初衷,整體來看,追加預算恐將弱化立法院的審議職權,乃甚至於因為相關單位並無應具體說明追加回編原因,而讓部分增編項目的適法性、妥適性,有待商榷;「老人福利少權益」,2025年08月01日修正通過的〈老人福利法〉,共計有7章55條,各項條文的意旨包括有總則之確立老人福利的基本理念、老人定義為65歲及以上、老人福利政策之制定應提供的各項福利措施、經濟補助之針對低收入老人的生活補助及其他經濟援助措施、醫療照護之提供老人適當的醫療服務、社會參與之鼓勵老人參與社會活動、機構設置之應設立老人福利機構、社會工作之強調社工在老人福利中的角色扮演、法律責任之明確政府及相關機構在老人福利方面的法律責任與義務,以及附則之包含法律施行細則及其他相關規定等,連帶而來的是,針對超高齡社會的即將到來,要如何讓該項法令條文得以產生與時俱進的變遷意涵和應有的增修工程,實有回歸:(一)關於『老人』的概念內涵,是有必要超脫單純生理範疇的年齡歲數,藉此直指關乎到長者全人發展的關懷旨趣,如此一來,除了涉及到法定年齡的延後或放寬外,又有無諸如樂齡、銀髮、橘世代等正向稱謂,以讓對於長者族群的社會性意象,不至於流為烙印標籤的社會性微歧視,(二)關於『福利』的概念內涵,理應正名且正視權益保障優先於福利增進的法條增修真義,藉此避免持續在殘補、消極的工具框架裡,進行枝微末節的修補工程,(三)關於『老人—福利』的概念內涵,從被動的福利範疇以增生至積極的人權範疇,據以思索包括從狹義的就養、就醫,延展至就業、就學及其第三人生的自我實現和社會參與,(四)關於『老人—福利—法』的概念內涵,除了突顯徒法難以自行的配搭措施外,攸關到長者權益保障和福利增進的變革工程,更要有老福法、長照法等等環扣鑲嵌的通盤性檢視之必要,就此而言,在這裡的針砭所在,就不全然只是限縮於〈老人福利法〉的單一法案增修,而是更要兼具綜融的整體性關照,這其中包括有:(一)從社會保險到社會救助、福利津貼和福利服務長者社會安全保障之基本提問,(二)從理念到、政策、立法、行政和服務輸送的一脈相連,(三)從上下串聯到橫向對接、網絡銜接和跨域嫁接的系統性建構,以及(四)攸關到人口赤字、平均壽命、多死社會、極限村落、認知功能、減法照顧、智能生活、長照悲歌、孤獨老死、無緣遺體、社會處方箋、老人保護、易行權益、社區共生、高年級實習生、全齡大學、財務管理、用房養老、長照保險、照顧素養、不勉強照顧、專責機關等鏡像視角的增修參照;以及「公益勸募多貓膩」,2020年01月15日修正通過的〈公益勸募條例〉,共計有32條,只不過,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和公益活動的多樣化,該項條例也面臨到許多結構性挑戰課題,像是:(一)〈公益勸募條例〉的施行,旨在於用以規範公益募集行為,據以保障捐款人的權益,然而,相應於網路募款平台的興起,以及全社會對於公益透明度的要求提高,均改變人們對於公益募款認知和參與方式,如此一來,現行的條例規定,顯有不足之處,(二)對於公益組織的信任度下降,使得捐款者在選擇捐款對象時更加謹慎,這也使得該項條例的增修,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三)當前的公益募款活動,往往受到商業化的影響,不僅削弱公益本身的意義,也造成社會資源的壟斷錯置,就此而言,未來的條例增修,應更強調社會責任感與倫理觀念的培養,(四)透明度的提升與信任的建立,乃是公益募款成功的關鍵因素,這也會是日後條例增修的核心考量重點,以及(五)展望未來的公益勸募發展,理應更加重視跨部會的合作與資源的整合,以促進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