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疾病管制署的統計數據,2024年1月至6月期間,梅毒新增通報4,912例,相較於去年同期的4,635例上升了6%,值得注意的是,13至24歲青少年群體的梅毒通報數業已連續四年上升,2024年的通報數達1,773例,相較於2023年的1,490例上升近二成(19%),此一突兀現象反映出青少年在性行為中,所可能面臨的身心戕害風險及性傳染病知識貧乏問題。

誠然,導致青少梅毒疫情上升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性行為的早齡化:許多青少年在性教育不足的情況下,早早便開始有私密行為,這也增益性疾病的感染風險,畢竟,性話題的禁忌氛圍和迴避心理,已然是讓青少年成為滿足生理性需求的犧牲棋子,進而阻礙有效防治工作;(二)社會心理因素:青少年的性行為,可能受到同儕壓力的群體影響,導致不安全性行為的從眾現象,對於身體自主權的認識模糊,也使得青少年在面對性健康問題時,缺乏自我保護能力;(三)健康服務可及性差:即使是疾病管制署已經啟動免費梅毒快篩服務,但是,仍可能因為隱私顧慮而讓青少年不願意尋求幫助,就此而言,理當找出供需順利媒合和有效服務的轉換機制;以及(四)性病通報系統的不足:現行的性病通報系統在數據收集和分析上存在漏洞,無法及時反映包括梅毒疫情在內的時勢變遷。

冀此,針對青少年梅毒疫情上升的集體現象,以下是幾項具體的改善對策:(一)加強性教育:全社會理應推行涵蓋安全性行為、性病防治及身體自主權等內容議題,藉此提升青少年的性健康的認知素養;(二)提供匿名諮詢服務:針對疾病管制署所啟動的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理當進一步思索如何讓青少年能夠在去掉戒心的無壓力環境中,獲得正確資訊,這部分也包括性病網路查尋的資訊正確、及時、可近等社會性充權宣導;(三)增強健康服務的可及性:設置友善的篩檢中心,以提高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和隱私性,這部分尤須留意人文區位的健康維護資源配置不均現象,來讓青少年族群獲得便捷且安心的健康服務;(四)促進全社會支持:鼓勵包括家庭和社會大眾推動對於青少年性健康的開放討論,藉此解構性禁忌與污名化,降減對於性忌諱話題的社會性污名,以促進青少年性健康知識與行為改變,畢竟,當前的性教育多半是偏重在生理知識,忽略了心理層面的探討及其對於身體自主權的尊重,導致青少年難以嚴肅看待不安全性行為的罹病風險。

誠然,青少年梅毒疫情的上升不僅是個人健康問題,也是社會文化環境等壓迫性結構的據實呈現,畢竟,全社會對於性話題的禁忌和羞恥感,致使青少年在面對性健康問題時,多半是寧願選擇迴避的『隱者』姿態,這種遮掩氛圍或社會風氣,必須是要加以解構的重大改變,特別是家庭、學校和同儕在性教育涵養的重要角色扮演,來讓莘莘學子獲致正向的性發展學習;連帶地,藉由梅毒螺旋體所誘發的性傳染病,若是不及時治療的話,恐將導致健康受損,尤其是透過不安全性接觸的傳播管道及其渾然不知情的罹病狀況,如此一來,實有必要通盤檢視如何及時的篩檢和教育,以進行關乎到梅毒疫情的防制對策和防治措施。

總之,來自於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愛滋病毒感染和淋病的通報數量,業已獲致有效控制而有所下降,但是,梅毒疫情在青少年群體中,卻是出現加惡的變化趨勢,這多少突顯青少年對於性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及其應有的防範意識,換言之,從隨興到安全的性行為以及從保護自身到伴侶健康而來的該項集體性社會事實,恐不能小覷漠視之,畢竟,青少年群體的梅毒感染率上升並非孤立現象,而是與性行為早齡化、不安全性行為、性教育不足,以及性病通報系統效率不彰等多重因素密切相關,就此而言,遏止青少年梅毒疫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必須要超越個人層面的干預措施,從文化結構層面入手,解構禁忌氛圍並建構更健康、更開放的人文社會環境,據以實現公共衛生的真正進步。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7.08:「青少年梅毒疫情嚴峻,1年齡段性病通報連四年上升)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