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數位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青少年自拍裸露影像的現象,已然是日益普遍並成為兼具某種集體意涵的整體性社會事實,根據《2024青少年自拍認知及行為調查報告》顯示,青少年自拍裸露影像的盛行率,已從2018年的1.01%翻倍至2024年的2.14%,這樣的數據變化,不僅反映青少年對於自身形象的認知變化,更揭示處於詭譎、複雜的數位社交環境中,所可能會面臨到人身安全風險,特別是使用直播平台及交友軟體的青少年,自拍裸露影像或與他人交換性影像的比率明顯較高,畢竟,這些平台的特性,促使青少年在追求認同與吸引力的過程中,選擇展示私密影像,除此之外,像是負面情緒、焦慮及自尊心低落等心理因素,也與性私密影像行為有關,藉此彰顯青少年在面對數位的社交壓力時,背後所可能糾結的身心脆弱性。
誠然,青少年自拍裸露影像盛行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多方面,包括:(一)首先,直播平台和交友軟體的普及,使得青少年能夠輕易接觸到多樣的社交互動方式,尤有進者,這些平台更是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形象整飾的表現舞台,乃甚至於還可能引發青少年在獲取注意力和贊助等誘惑下,分享裸露影像,就此而言,鎖定青少年未臻成熟的心智年齡及其特有的次文化,也讓這些數位平台成為供需相與媒合的重要管道;(二)其次,心理健康問題在此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許多青少年因為自我認同感不足,或是受到同儕之間的團體動力影響,選擇以裸露影像來獲得認可,換言之,從過往的翹課、吸菸、打群架到如今的自拍裸露影像,皆有其與時俱進的異曲同工之妙;(三)最後,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家庭動力不優及其親子關係不佳的青少年,其拍攝性影像行為的比率顯著提高,這是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與支持,致使青少年在面對重大事件轉折時,往往選擇尋求外部的認可,進一步增加可能的風險。
冀此,針對該項青少年自拍裸露影像的公共議題,必須採取多元的改善對策,像是:(一)首先,學校應加強性教育課程,讓青少年了解性私密影像的風險及其潛在後果,也就是說,面對即為神聖和頗為私密的性議題,不僅包括生理知識的傳授,更涵蓋心理健康的必要性支持,藉此協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二)其次,家庭應成為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強化家長與孩子相互溝通的親職教育素養,針對青少年的網路使用行為,提供陪伴、支持、指導和解惑,期使能夠於第一時間降低青少年參與性影像行為的可能性;(三)此外,政府及相關機構應加強對數位性剝削的防制工作,透過宣導及教育以提高大眾對於私密影像問題的社會性認知,就此而言,從家庭、社區、群體、學校到社會而來的串聯、銜接,便有其回歸於生態系統建置、運作和可能失靈的通盤性檢討。
總之,儘管已有多項措施針對青少年自拍裸露影像問題進行事前的防制作為和事發的防治措施,但仍需從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進行反思,畢竟,諸如自拍裸露影像、兒少性影像、數位性剝削等行為舉措,並非是一項孤立存在的個別行徑,更有其數位時代下對於性別權力不平等的直接投射,導致,年輕世代在追求自我或群體的認同與吸引力過程中,被迫迎合全社會對於性別形象的期待,這不僅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更會加劇性剝削風險,連帶地,何以陷入自拍裸露、復原、復發、復歸的人性迴圈,這部分所攸關到的「個體—制度—大環境」命題意旨,實有綜融性檢視、探究之必要,畢竟,青少年自拍裸露影像現象的普遍化、普及化,直指這不僅是個體行為的展現,更是數位文化、社會結構、家庭動力、典章制度所相互交織的複雜產物。
就此而言,全社會應重新審視數位文化對於青少年的拉扯影響,並在政策制定上考慮如何營造一個更安全的網路數位環境,遠地不說,包括網絡遊戲誘惑、假裝以照換照、高薪誘拍裸照、好奇視訊裸聊、以愛為名索照、熟人披著狼皮等6大網路騙照手法,無所不在地滲透於青少年的網路世界裡,更是讓兒少性影像成為當前兒少性剝削樣態大宗,並且有愈發加惡趨向,這也使得關乎到性私密影像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數位教育、司法教育、性別教育等,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6.25:「青少年自拍裸露影像比率,六年翻倍」)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我們不能僅僅將這種現象看作是個別青少年所表現出的「偏差行為」,而應當理解為在數位文化衝擊之下形成的集體現象,正如文章中提到的,從昔日的翹課、吸煙、打架,到如今的自拍裸露影像,這些行為都展現了「隨著時代進步而出現的相似性」,這樣的比較讓我意識到,每個年代的青少年都有其獨特的冒險行為和身份認同追求方式,而數位時代的特點在於,這些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可能更加持久與深遠。
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營造一個更安全的數位環境,這不僅是政府和學校的義務,也需要每位成人的參與與努力,過去我們在談論數位素養時,往往只關注於技術操作能力,然而這篇文章使我認識到,真正的數位素養應該包括對數位環境潛在風險的理解與認知。
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以及在數字環境中保持心理健康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這篇文章讓我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自拍裸露影像現象,它不僅是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數位時代所面臨挑戰的一面鏡子,面對這些挑戰,我們不能只依賴技術性的解決辦法,還必須重建價值觀和推動社會文化變革,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問題的複雜性,並願意從不同角度去應對,才能有效地保護下一代,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於數位時代。
每一個統計數據背後都有一位真實的青少年,他們渴望得到的不僅是批評或標籤,而是理解、支持與指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聞和青少年私密影像有關,這不僅涉及網路性剝削與數位暴力議題,更威脅到兒少的身心發展。有多數受害者是因為他人假冒經紀人、藝人或攝影師,被哄騙後拍下私密影像而淪為被害對象。如今的社群媒體與娛樂產業非常發達,使多數青少年對成名與演藝工作充滿想像與憧憬,但在風險辨識能力不成熟、自我價值認同不穩定,以及對於外界的期待與渴望被看見的需求交錯的懵懂階段,很容易使青少年落入騙局。首先,家庭應該是孩子建立穩定依附最主要的對象,良好的親子關係可幫助孩子在遭遇問題時敢於求助,減少「怕被罵」而隱忍的情形,家長也應正向理解孩子對於演藝或自媒體工作的興趣,陪伴並引導孩子了解這個行業,同時辨識各種風險。再者,學校端除強化健康教育中的性教育內容之外,因應時代變遷,是否將網路使用與資訊安全納入資訊課課綱中,使辨識數位風險成為數位基本能力。最後,政府與民間單位加強宣導資安防護的知識與機制,例如「落實網路防護機制申訴系統服務平臺」的推廣,和思考設置檢舉獎勵機制的可能性,讓整體社會共同建立防護網。青少年私密影像事件反映的不只是個別的安全漏洞,更顯示在數位時代下整體社會對於兒少身心發展的失守。唯有建立起家庭、校園、政府至全體社會攜手的系統性防護,才能還給青少年健康的身心發展空間。
兩個面向- 青少年本人與立法面,皆為重要,缺一不可。
網路社群的刺激,不外乎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找到自信/歸屬/同溫的虛擬區塊,當生活只有學校時,總會想尋找更多不同的感受,因而向外找尋;而獨自迷走的青少年卻也忽略的惡意的侵略,常常在這種陌生卻也熟悉的領域遭受到惡意的對待。
家長/師長/長輩務必拉近青少年的距離,而這個動作卻必須從小開始培養,讓小孩在成長時也能夠清楚知道,家長與師長的參與是正常且溫暖的,從根本去防堵惡意及青少年本身偏差的行為,也讓他們學習如何分辨正常與不正常的網路交友。
立法面很可惜,對於網路的立法全世界都是以非常緩慢的腳步在面對,在這之前,到底有多少青少年會受難?
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年輕人常常會拿著手機自拍,希望能展現自己美美的照片。但是青少年因為涉世未深,受到愛情誘騙或是經濟的誘拐,導致青少年自拍裸露影像盛行率大增,進而衍生出的犯罪行為,更是常在社會案件中不斷地上演。例如:誘拐欺騙拍攝裸照後進行勒索,再加上近日社群軟體被年輕人廣大喜愛,更是傳播裸照的更大途徑。今日甚至有A I系統的盛行,可以移花接木,造成社會更大恐慌。與其說政府實行一些防治作為來制止,不如家人多花點時間在家庭教育之中,拉近與兒女之間的距離,告知這些行為的危險性,也可告知遇到這些情況下如何面對,加強他們的心理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