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最新報導,臺灣目前的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預估15年過後將會有超過70萬名的失智人口,特別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這些失智患者的餘命也顯著延長,從過去的3至5年提升至7至7年,這意味著,失智症患者的數量不僅在逐漸增加,其長期照顧需求亦將顯著攀升,然而,現行政策如長照2.0及失智政策綱領2.0,雖已推行多年,但是,在社區落實及資源整合方面仍有不足,導致失智者及其照顧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面臨到諸多挑戰,如此一來,對於失智疾患就不僅僅只是侷限於醫療照護範疇,也有必要進一步強化一般大眾對於失智症的社會性認知,換言之,失智症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需要全社會共同面對的一項結構性挑戰。
誠然,失智症患者人數之所以上升的原因,可以歸結以下幾點原因,包括:(一)人口老化延長:隨著生育率下降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失智症的盛行率和發病率,亦有隨之增加的流行病學趨勢;(二)醫療水準進步:醫療技術的進步,雖降低了部分慢性病的發病率,但也延長了失智症患者的存活時間,使得整體患者人數快速增加;(三)社會認知不足:對於失智症的污名化與偏見依然存在,致使全社會對失智者的接納度不高,影響就醫、看護、照顧、守護等全體系的規劃建立;(四)缺乏跨部門協作:現行政策多集中於醫療與長照層面,缺乏與勞動、教育、文化等部門的協作,難以形成完整的支持系統;以及(五)照顧政策的結構性限制:長照2.0政策過於集中於服務提供,從而忽略需求評估與資源分配的不均問題,此外,政策設計的重心往往以經濟效率為導向,進而忽視家庭內部資源分配的不平等現象,特別是女性在家庭照顧責任中的過度承擔。
准此,針對失智症的相關挑戰,有其必要思索以下的具體改善建議,像是:(一)推動失智友善社區:應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讓失智者能夠在地生活被共生社區所接納,從而減少污名標籤化現象;(二)完善長照政策:雖然長照2.0政策已推行多年,但仍需加強實施效果的追蹤與評估,確保政策落實於社區;(三)強化家照者的社會性支持:提供家庭照顧者必要的資源與支持,以有效協助他們應對照顧過程中的各項結構性運作限制;(四)推廣預防醫療:加強對全齡跨世代的健康維護教育,藉此降低失智風險,從源頭減少失智症的發生;以及(五)政策升級與服務整合:以更靈活、多元的方式,滿足失智者及其家庭需求,像是增加短期照護、日間照顧或彈性服務等從照顧者視角出發的協力項目。
冀此,面對失智症日益嚴峻的時代性挑戰,現行的長照政策更須針對包括年齡、性別、作息慣性、家庭結構、工作屬性、勞動條件、職業風險等失智症疾患的個體、家庭或體制等特性,進行分類分級和分流範疇調整,特別是就其家庭量能以及社會動能對於失智照顧的可能闕漏,更是直指失智症及其認知受損的社會性關注,實乃是關乎到全人、全程、全家、全團隊和全社群的一項全社會變革工程,也就是說,失智症不單單只是一種影響記憶、思考和社交能力的疾病,而是隨其人口老化的全球化趨向,失智症已然成為公共衛生的一項重要議題,這也讓從早期診斷預防到疾患處遇,以迄於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關乎到該項失智守護體系的有效建置,又要如何復歸於「以個體為重—以家庭為要—以社區為先—以國家為其後盾」的運作原則。
近期的臺灣社會,隨著影集和名人所催化出來的失智議題效應,對於失智症患者的全人關懷,已然是一項全社會的嚴峻挑戰課題,特別是不能再只是侷限於長照與醫療層面,畢竟,有待解讀的失智圖像,相關聯的命題思索包括有從失智症到認知症的重新定調、從盛行率到發生率的可能變異、從高齡人口到跨年齡世代的全社會涵受、從家庭群體到社區文化的協力機制、從就醫就養到就業參與的全人發展,以迄於從個人到家庭、社區、制度、社會等環扣鑲嵌的運作動力,要如何藉由串接、對接、銜接和嫁接的機制設計,以守住受照、家照、日照、社照、短照、長照而來生、心、認、經、社等照顧意旨,遠地不說,介於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即將於3年後的時程,全部成為法定退休人口的所謂『戰潮世代』,如此一來,該項戰潮世代的圖像勾勒,便有嚴肅看待之必要,畢竟,從過往扛起保家衛國的世代責任到如今建構頤養天年的世代責任,相與牽動的衝擊影響實比想像中來得複雜、深邃,這是因為這其中糾結有年齡性別、生理狀況、社經地位、家庭組成、人文區位、制度設計以及超高齡社會大環境的諸多動力破口,特別是伴隨著老化而來的失能失智、照顧照護、就養就醫和易行易動等高齡學課題,而不是僅坐以待斃於面對老化、喪偶、失親、孤獨、寂然、獨居、病痛、經援、意外、無助、斷鏈和難以仰望天光且了無生趣的老後人生。
總之,要真正解決失智症帶來的挑戰,我們更需要重新審視「老年」此一生命階段,在整體社會中所佔據的位置意義,尤其是從個人到家庭、從社區到國家、從世界到全宇宙,皆應以「全人關懷」為其核心價值,以建構一個相融、共生、關懷、尊重的超高齡社會。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聯合新聞網,2025.06.24:「失智人口變多,餘命延長挑戰更大」)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在近年臺灣社會的公共議題中,失智症不再只是醫療與長照領域的議題,而成為牽動整體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的重大挑戰。面對即將全面步入超高齡社會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我們不能僅用舊有的框架來應對。失智症不僅關乎年老,而是一個跨年齡、跨層面、需多方合作應對的社會議題。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個體功能退化的困境,更是照顧網絡崩解、制度資源匱乏、以及文化態度冷漠所造成的集體失能。這不僅是家庭的挑戰,更是社區與制度層面的壓力測試。
然而,失智者也能在熟悉的社區中保有尊嚴與自主。尤其從「就醫就養」延伸到「就業參與」、「社區共融」,是高齡友善社會不可或缺的願景藍圖。總之,唯有用心看待、同理理解、系統設計與社會動員並進,並在照顧與共生之間,重新找回一個有光、有愛、有尊嚴的老後人生。
在經歷照顧失智症家人的過程中,我到現在聽到失智症的病患仍會感到相當苦惱,總是有不好的印象,加上新聞會報導失智者忘記關火、走失等危險的行為,相較於其他疾病,失智症延伸出的情形會感到更加擔憂。
當我們得知父親有失智症的症狀時,我們訂購走失手環,因為我們無法限制人的自由,而且父親平常有自己的日常活動,因擔心而限制行為,我覺得本末倒置,我們盡能力做到預防的措施;在我服務的過程中,也會接到家屬打來詢問長輩此行為該如何處理,印象深刻是一位奶奶患有失智症,但每日還是會到市場賣菜,這些行為沒問題,但這個行為延伸出來的喪失判斷能力與金錢觀念,使此家庭累積負債,失智症對病人和家屬都是漫長而痛苦的歷程,對家庭經濟、氣氛都是很大的打擊。
故我覺得面對失智症患者,於醫療、社區、家庭三方均需配合,家屬需要帶患者就醫才能有醫療端的介入,雖然失智症不可逆,但仍需就醫得以延緩病症,且需要先有診斷才能使用後續的長照資源;社區部分如老師所述,建造失智友善社區,凝聚鄰里力量幫助需要的家庭;家庭部分需要進行分工或是商量聘僱看護。
最後此篇文章也提醒我對於失智症的預防是重要的,我對於失智症的印象多來自新聞案件,鮮少有宣導如何預防失智症的部分,且失智症不是只有老人才會罹患,亦有許多是早發性失智症,長照3.0針對此放寬50歲以下的失智者納入長照對象,故預防的觀念是越早越好。
社會超高齡化的考驗,並非僅存在於失智症的挑戰,更多的是老人照顧相關議題。
照顧量能的需求日益增加,老人的福利及照顧更需有精進策為,利用台灣獨特的社會包容力,係有機會達成互相尊重包容的友善高齡社會,也可以借鑑鄰近國家日本對於老人方面的福利,應對漸長的社會結構。
失智症的照顧對於一般家庭的照顧並不好應對,多數家庭對於失智症患者也是初次面對,並無照顧經驗,常會像無頭蒼蠅,被動應對失智者的照顧,若可以於診斷初期進行失智症的認識及照顧經驗的傳承,多以家庭人力照顧失智症患者,變相減輕社會的照顧量能不足問題,並可利用家庭間照顧,收到失智症患者持續感受家庭的溫暖,使社會獨老現象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