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值此剴剴受虐致死案一審判決過後,卻也傳來基隆市發生一起父親弒子的人倫悲劇,有一名45歲的簡姓父親因家庭矛盾,一時情緒失控悶殺5歲的兒子,事實上,該起悲劇發生前,簡男的妻子已向警方報案,並且申請通常保護令,但是,筆錄中並沒有提及到有幼兒受到虐待情事,導致保護令未能及時下達,這起事件揭示了家庭暴力的嚴重性,也直接暴露基隆市政府行政管理主義及其社會安全網運作的可能缺失。
誠然,基隆市長對此事件表示譴責,並指出該案在首次通報進案的隔日,即派有社工前往訪視,但因母親拒絕協助,而未能及時阻止悲劇的發生,這也讓對於基隆市政府現行的組織架構,是有進行通盤檢討之必要,畢竟,現有兒童及少年事務處、社會處及教育處各處之間的責任釐清、業務分工和制度整合,有需要加以議論,這是因為:首先,基隆市政府成立全國首個「兒童及少年事務處」(簡稱兒少處),固然彰顯對於兒童權益保障的施政用心,但是,兒少處的成立,卻也衍生出來與既有社會處及教育處之間的分工不明確問題,特別是兒少事務處轄下兒少暨家庭支持科所主管的保護性、脆弱性兒少安置、兒少家庭社區支持服務、家庭支持服務資源佈建及社區團體資源培力等事項,便與社會處社會工作科所主責的兒童及少年保護、兒童及少年性剝削及家庭處遇服務與保護性兒少安置直接服務等業務,有疊床架屋之嫌,如此一來,網絡夥伴協力銜接的有待商榷及其制度運作的可能闕漏,自然是讓安全網的守護防衛,產生相互抵消的折損效果。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直指出來:關照於包括家暴、分居、保護令、人格特質、夫妻動力、婦保併兒保、家庭運作風險辨識、幼兒園、警察局、社工科、兒少暨家庭支持科、學前暨選聘科等心智圖像的整體性勾勒,這使得諸如社會處、兒少處、教育處、警察局等基隆市政府的現有組織架構,就其局處之間的性質定位、功能等級、職掌關係、業務項目、服務內容等可能的拉扯堆疊,實有進一步釐清之必要。
僅以該起的婦保併兒保悲劇為例,糾結有夫對妻的不當對待、夫妻分居和妻子申請保護令、通常保護令開庭審理的時間落差、父親帶回幼童的行使探視權、父親一時情緒暴衝以悶死孩童等等,及其所關乎到一干行為或關係者之『人』、家暴行為及保護令和探視權之『事』、從分居到保護令或談判離婚轉折歷程之『時』、夫妻各自生活場域之『地』及其個人或家庭動力之『因』,即便已經啟動社會安全網的運作機制,但是,因為缺乏有效協調和資源整合,而未能在關鍵時刻之際,提供預防性介入的必要保護,這也再一次凸顯相關各局處的業務分工、職責清楚、行政協調、服務整合、績效管理,實為基隆市政府科層組織的變革工程所在,特別是否要設立跨部門的協調機制、建立綜合性的家暴防治系統,抑或逕自推動再一次的組織改造。
此外,值得警惕的是,家庭暴力事件的發生,往往糾結有人格特質、社經背景、心理健康、情緒管理、性別平權、文化主義等多方面因素,這些因素的相互交織,也讓家暴事件發生的風險機率大為增加,如此一來,從單一情境議題到合併行為、多重需求及其整合服務,其所關乎到家庭動力運作的覺察辨識和防範機制,成為了如何避免從風吹草動、情緒對決到人倫悲劇等加惡歷程的關鍵所在,在此一背景下,制度範疇上要如何對於家庭風險歸因進行有效識別和必要干預,這會是用以防治家暴事件的癥結之處,至於,服務輸送範疇裡的婦女保護與兒童保護的整合,更屬迫切和必要,藉此讓「事前」的家庭教育及其危險評估、「事中」的情境衝突及其即時干預,以及「事後」的有效抑制及其支持服務,鑲嵌於『在一處求助、僅一次陳述、獲一致答案、得一體服務、同一段相伴、助一生守候』一條龍的守護服務體系。
總之,基隆市父親弒子事件的發生,不僅是個體行為的偏差,更是制度設計與社會結構失靈的結果,提醒全社會的您、我,必須要重視家庭暴力問題,及其背後所包括家庭矛盾、情緒失控、保護令審理延宕、司法程序有待優化、資源整合不足、制度漏洞脆弱性等多層次因素,以此觀之,推動對於基隆市政府組織架構的具體檢討、社會安全網的縫隙修補,以及對家庭教育的培力強化,方能提升對家暴事件的防範和防治能力,藉此讓悲劇不再重演,以殃及到無辜的幼齡孩童。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孩子受虐的情況一直在增加,追究原因,是因為父母?還是孩子?還是社會風氣? …..真心希望大人不要把自己的問題和情緒加諸在無辜的孩子身上,希望大人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善用溝通,適當處罰,用愛來管教,孩子的小小心願只是要疼愛和溫暖,不過大人們是不是也都需要協助? 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許多悲劇的發生,父母不知道如何保護、疼愛孩子,也不懂如何和孩子溝通。提倡所有父母不動手,多動腦、多動口,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聽聽他們內心的話,學習同理和孩子們溝通。一同陪伴孩子免除暴力,渡過平安、快樂的童年。
這是一則令人無法輕易翻頁的新聞,一個5歲的孩子,未及長大便葬送於父親之手。他不是死於陌生的惡意,而是死於熟悉的疏忽。這讓我們深深體會,家庭不一定是安全的港灣,而國家社會網的每一個縫隙,都可能是下一個悲劇的起點。
悲劇已經發生,不能只是譴責與難過,而必須化為制度的轉動力。社會安全網不該只是「聽過」,更要「抓住」那些正在掉落的孩子與母親。讓「社會安全網」真正成為 前端預警、即時保護、後續陪伴 的動態防線,這才是對每一位無辜幼兒最基本的交代。
本案發生於基隆市,於環北局工作的父親親手殺死5歲兒子,一直以來我們一直倡議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工作方法,簡單來說事件並非個人因素而產生的問題,而是應該以整個家庭環境背景來看待事件,從本事件看到起因是因為男方不滿女方要提離婚,之後因飲酒喝醉而將5歲幼兒活活悶死…從結婚到離婚、從已婚未產到一家三口、從同居到分居、從社經地位到身心不滿以及從多次家暴到聲請保護令,等種種跡象,我們可以想像的到這三人的相處模式。回到政策,基隆成立兒少處本事彰顯對於兒少的執著用心,但也衍伸出與基隆市社會處、教育處的合作議題,就如同凱凱案,新北市社會局、兒福聯盟以及台北市文山區居托中心,不管是哪一方都是各做各的,兩邊都不互通,各做各的,且訪視方式不同,所以也沒辦法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能否由此一不幸事件,重新檢視系統性疏失,塑造一個無論何種出生孩童都安全的托育環境?是未來司法案件咎責之後,更長遠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