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民眾隨手捐發票但卻是遭到志工侵占中獎金額的社會事件,背後是有其包括事實描述、原因探究及其改善對策等三段式論述的反思探究。

話說:統一發票乃為臺灣社會一種消費憑證,不僅是商業交易的記錄,更是社會公益的重要資源,根據媒體報導,陳姓男子自2018年到2020年於某社會福利基金會擔任志工,主責的工作是核對統一發票,不過,他卻利用職務之便,暗中將高達4,045張的中獎發票藏入口袋,以獲得謀取超過新台幣101萬元的非法收益,這一行為直到國稅局發現異常後,才被揭發出來,法官隨後判決有期徒刑1年8月,並且追繳不法所得。誠然,中獎發票的金額理應是全然用於基金會的公益活動,但是,他卻將這些本應用於社會福利的資源私自佔有,此一行為不僅損害公益機構的信譽,也可能讓民眾對於公益團體有其防範之心。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指陳出來:捐贈統一發票乃是一種普遍且低門檻的行善形式,藉此體現社會大眾對於公共利益的相挺支持,然而,志工侵占行為破壞了這種行善的信任基礎,更可能會導致民眾對於行善公益行為的信心基礎下降,這也提醒和彰顯任何的行善需要制度保障,才能在社會中持續發揮正向的影響力,特別是要如何修補社會信任的裂痕,以促進公益行為的健康發展,並提升社會整體的行善意義。

至於,陳男的行為背後,著實也反映出來幾個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像是經濟因素成為犯罪的主因,陳男他坦承因缺錢而犯案,這多少點明經濟壓力可能迫使一些人走上以志工之名行歪路之實的假公益行徑,如此一來,面對社會資源的配置不均以及貧富差距的擴大,是否也會加劇該種迷亂現象的惡質性發展,頗值得加以深究;連帶地,陳男的行為也暴露出公益機構在其內部控管上的漏洞缺失,即使是早有一套明確的運作流程,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對於志工的監督和管理似乎因為採取信任原則,而讓事情得以遮掩許久。冀此,該起事件點醒了我們,公益組織在吸納志工時,除了考慮本人的熱忱與能力外,也應加強對於志工的背景調查及降低內部風險的志工管理政策,特別是運用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追蹤資源流向,據以提高數位化能力的透明度;連帶地,捐贈統一發票背後所涉及到像是商家擺設捐贈箱、捐贈發票收回機制、兌換發票人力成本、發票數量規模經濟,以及中獎機率金額效值等結構性限制,直指出來對於隨手捐發票議題現象的考察論述,這已然不僅止於志工的侵占行為,而是隱含現行公益團體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馬太效應」,進而影響到公共資源的公平分配,也可能導致社會服務的質量不均。

最後,強化社會大眾的行善教育,這也是一項重要的因應對策,就此而言,如何將行善的理念融入社會教育體系中,藉此提升人們理解行善的意義和對於社會責任的認知,以利於在其實際行動中履行包括出錢出力捐發票、點滴捐款出點子等不同形式的行善做法,以此觀之,跳脫單純陳姓男子侵占行為的個人性道德敗壞,背後更有其社會資源配置不當和行善教育不足所造成的犯罪誘因,這也讓隨手捐贈發票的單純舉措,實有必要因其社會變遷而有其相與對應的應變措施,以讓行善的精神理念,發揮應有的行善價值和社會正義。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