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民眾隨手捐發票但卻是遭到志工侵占中獎金額的社會事件,背後是有其包括事實描述、原因探究及其改善對策等三段式論述的反思探究。
話說:統一發票乃為臺灣社會一種消費憑證,不僅是商業交易的記錄,更是社會公益的重要資源,根據媒體報導,陳姓男子自2018年到2020年於某社會福利基金會擔任志工,主責的工作是核對統一發票,不過,他卻利用職務之便,暗中將高達4,045張的中獎發票藏入口袋,以獲得謀取超過新台幣101萬元的非法收益,這一行為直到國稅局發現異常後,才被揭發出來,法官隨後判決有期徒刑1年8月,並且追繳不法所得。誠然,中獎發票的金額理應是全然用於基金會的公益活動,但是,他卻將這些本應用於社會福利的資源私自佔有,此一行為不僅損害公益機構的信譽,也可能讓民眾對於公益團體有其防範之心。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指陳出來:捐贈統一發票乃是一種普遍且低門檻的行善形式,藉此體現社會大眾對於公共利益的相挺支持,然而,志工侵占行為破壞了這種行善的信任基礎,更可能會導致民眾對於行善公益行為的信心基礎下降,這也提醒和彰顯任何的行善需要制度保障,才能在社會中持續發揮正向的影響力,特別是要如何修補社會信任的裂痕,以促進公益行為的健康發展,並提升社會整體的行善意義。
至於,陳男的行為背後,著實也反映出來幾個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像是經濟因素成為犯罪的主因,陳男他坦承因缺錢而犯案,這多少點明經濟壓力可能迫使一些人走上以志工之名行歪路之實的假公益行徑,如此一來,面對社會資源的配置不均以及貧富差距的擴大,是否也會加劇該種迷亂現象的惡質性發展,頗值得加以深究;連帶地,陳男的行為也暴露出公益機構在其內部控管上的漏洞缺失,即使是早有一套明確的運作流程,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對於志工的監督和管理似乎因為採取信任原則,而讓事情得以遮掩許久。冀此,該起事件點醒了我們,公益組織在吸納志工時,除了考慮本人的熱忱與能力外,也應加強對於志工的背景調查及降低內部風險的志工管理政策,特別是運用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追蹤資源流向,據以提高數位化能力的透明度;連帶地,捐贈統一發票背後所涉及到像是商家擺設捐贈箱、捐贈發票收回機制、兌換發票人力成本、發票數量規模經濟,以及中獎機率金額效值等結構性限制,直指出來對於隨手捐發票議題現象的考察論述,這已然不僅止於志工的侵占行為,而是隱含現行公益團體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馬太效應」,進而影響到公共資源的公平分配,也可能導致社會服務的質量不均。
最後,強化社會大眾的行善教育,這也是一項重要的因應對策,就此而言,如何將行善的理念融入社會教育體系中,藉此提升人們理解行善的意義和對於社會責任的認知,以利於在其實際行動中履行包括出錢出力捐發票、點滴捐款出點子等不同形式的行善做法,以此觀之,跳脫單純陳姓男子侵占行為的個人性道德敗壞,背後更有其社會資源配置不當和行善教育不足所造成的犯罪誘因,這也讓隨手捐贈發票的單純舉措,實有必要因其社會變遷而有其相與對應的應變措施,以讓行善的精神理念,發揮應有的行善價值和社會正義。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順手捐發票救救植物人,是大家耳孰能響的廣告詞。眾人普遍認為把手中的發票捐出去,間接上像是救人一命的對等價值。但是,發票牽涉了兌獎後的金錢利益,坊間也很多類似的公益活動,利用一些小禮物可以換20張的發票等活動。中獎後的金錢流向卻無人控管,有良心的公益團體會實際用於弱勢團體,若是假公益之名,行獲利之實,其中的錢財相當可觀。團體中若是有員工以為中獎金額不高便占為己有,日積月累的也是為數不少的金額。弱勢團體維持經營不易,需要幫助的弱勢也不少,但是以行善之名增加自己的財富,真為偽善!政府機關也需把關捐款流向及用處,才能真助人。
總以為人性本善,卻不知人性是因為道德觀念才顯得善良,在這廣大的社會當中,光鮮亮麗的背後卻是無比的骯髒不堪,但就以人性方面來說,其實只要一小點微不足道的失敗或事情發生,就有可能毀掉一整天的心情,但我們仍是以光明的角度去看待這人性社會,我們都有善心之舉,更希望我們的善心是能夠乾淨安全的傳遞到我們所期盼幫助到的那些人事物,但只要有人介入在其中,總是會失去原有的意味,或許真的是要等到未來AI的高度制度下,才能夠完成甚麼叫做真正的無私觀念。
許多人也習慣性地將手中的發票投入捐贈箱,認為這是一種簡單又有意義的善行,也代表著多數人對公益的信任和善意。然而從此事件中不禁令人反思,這些善意真的有被妥善使用嗎? 資源的流向,真的提供給有需要的族群嗎?
公益團體運作時,往往「相信人性本善」,制度雖然訂了、流程也在,但對志工這類非正式人員的管理卻是最鬆散的。也因此,當發票變成牽涉實際金錢的資源時,貪念就可能悄悄出現,讓行善初衷變質。
與其責怪事件中的人,不如回頭檢視整個制度是否健全。例如:捐發票的流程是否夠透明?中獎金額是否有定期公開?志工的管理與培訓是否足夠?甚至能否結合科技(如愛心碼)來強化資源流向的透明度?
行善,不只是出自一顆好心,還需要一套穩健的制度來守護。唯有讓愛心被看見、被尊重,公益之路才能走得更長、更穩。
此事件反映了志工招募與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是每一位有意願做志工的人都適合進入某些特定的服務場域,特別是涉及金錢、物資、隱私的工作。應該建立更嚴謹的條件審查。在招募志工時,除了可透過面談、基本背景調查,來了解志工的服務動機與誠信紀錄。除了對志工的人格特質與經歷的評估外,更應該告知志工其權利與義務,讓雙方在信任基礎上建立好的合作關係。而在志工的教育訓練中,需要強化倫理教育與制度認識。因此,除了基本技能的訓練外,更需要針對「誠信」、「保密原則」、「利益衝突」、「資源處理規則」等倫理層面進行教育。總結來說,志工制度的建立,應該是以「人性尊重」為基礎,但不能忽略「制度保障」的重要性。
「順手捐發票」這件事對於民眾來說似乎在稀鬆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我認為此舉會進一步影響大眾對於公益行為的抗拒問題。
針對這個事件,我認為有幾項可行的改善措施:(1)加強志工篩選機制,尤其與資金有相關作業之志工 (2)設立健全監控系統與流程 (3)提高民眾對行善行為的認知教育。希望這些措施有助於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恢復社會大眾對於公益團體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