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局裡,人口結構的量質變化已然成為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對此,根據統計顯示,2023年亞洲地區60歲或以上的人口占比已達14%,預計2050年之際將衝上25%,這其中的日本,60歲以上人口占比更是高達35.6%,未來更有可能衝到43%,相較之下的中國,在2050年也將面臨到會有40%銀髮人口比例的客觀事實。諸如此類的變遷數據,不僅揭示人口的老化趨勢,更是引發了對於「銀髮人口紅利」(silver demographic dividend)所應該要有的深刻反思。

誠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應根植於其議題現象的本質之上,就此而言,關乎到該項的高齡銀髮人口紅利事實,就不僅止於單純的數字堆疊,而是有其進一步關乎到整個社會運作和未來發展的深邃意涵,畢竟,擺置於眼前當下的乃是快速增加的銀髮族人口,意味著勞動力的減少、退休金的緊縮、醫療成本的上升等一系列挑戰的社會變革課題,值得注意的是,潛藏於這些課題、議題、難題、問題或解題的背後,反映出來的還是現行的公共政策仍然缺乏對高齡人力資源的全面性規劃布建,如此一來,自當是要有不同於以往的創造性思維和認知基模調整,遠地不說,在如此多重劇變的時代背景底下,從消耗財的赤字概念到投資財的紅利觀念,理當是要有正向且積極的心靈結構重塑,也就是說,理應要將銀髮人口紅利視為一種亟待開發的潛在人力資源,畢竟,單就擁有豐富經驗與智慧的高齡長者,舉凡從人群互動的志願服務、高級實習生的社會參與到第三人生的文本傳承,高齡人力的發想、發酵和發揮,皆能為社會帶來新的活力。冀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指陳出來除了是對於年齡主義謬誤認知的有待廓清外,關乎生心靈經社、性齡教職婚、政經社文宗等等生命文本的『年長者圖像』,一直還是處於『無知之幕』的既成意象,這才叫人感到詫異與擔心的。

就此而言,推動攸關到長者公共政策的創新性轉化,實屬必要,像是: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支持性社會環境,藉此鼓勵高齡者樂於參與社會活動,至於,這部分所涉及到物理環境的『去移動障礙』及其心理認知的『自我設限阻礙』,實為優先推動的策進作為,畢竟,從文化主義的社會性撤退到真實生活的社會性仇老,已然是讓跨世代之間的社會性融合,劃下一道社會性阻隔的社會性心理鴻溝,如此一來,塑立不同世代各自多樣化需求、潛在性貢獻所應有的『年齡價值』及其整體的社會性和諧,這將會是一項迫在眉睫的社會性變革工程;其次,應加強高齡者人力資本養成的持續性教育,據以提升就業、適應、蛻變等自我效能提升培力,這部分除了數位技能、職業轉型、興趣發展、職務再設計、彈性工時、變形工資之類的技術性變革外,如何讓學習型個人、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組織,抑或是學習型全社會,成為一項趨之若鶩的時代潮流,乃為推動高齡紅利政策的重要一環;最後,針對包括法定退休年齡、延後誘因條件、提供稅務優惠等年金制度改革,同屬不可或缺,亦即,讓經濟性報償的保健因子和社會性認可的激勵因子,雙軌並行來讓高齡長者與社會性生活,得以緊密鑲嵌在一起。

總之,高齡銀髮的人口紅利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課題,藉由創新的公共政策,讓我們了解到銀髮人口所特有的年齡價值,如此一來,扣緊「銀髮人口」而來的諸多心智圖像,包括勞動力減少、退休金緊縮、醫療成本上升、年金貧窮化、社會不均、高等教育高齡比例增加、高齡勞工潛力、高級實習生、真人圖書館、第三人生、社會參與等推究拉扯,該項的「銀髮人口紅利」隱含著反向的翻轉思維,實有用以打破框架侷限的另類思考,以此觀之,該項「銀髮人口紅利」的命題意旨,又何嘗不是提醒我們在面對挑戰時,必須強調跨世代協力的重要性,讓不同年齡層在共生、共榮中,得以實現社會共好的永續發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迎接這個快速老化時代所帶來的挑戰危機和蛻變生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