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局裡,人口結構的量質變化已然成為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對此,根據統計顯示,2023年亞洲地區60歲或以上的人口占比已達14%,預計2050年之際將衝上25%,這其中的日本,60歲以上人口占比更是高達35.6%,未來更有可能衝到43%,相較之下的中國,在2050年也將面臨到會有40%銀髮人口比例的客觀事實。諸如此類的變遷數據,不僅揭示人口的老化趨勢,更是引發了對於「銀髮人口紅利」(silver demographic dividend)所應該要有的深刻反思。
誠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應根植於其議題現象的本質之上,就此而言,關乎到該項的高齡銀髮人口紅利事實,就不僅止於單純的數字堆疊,而是有其進一步關乎到整個社會運作和未來發展的深邃意涵,畢竟,擺置於眼前當下的乃是快速增加的銀髮族人口,意味著勞動力的減少、退休金的緊縮、醫療成本的上升等一系列挑戰的社會變革課題,值得注意的是,潛藏於這些課題、議題、難題、問題或解題的背後,反映出來的還是現行的公共政策仍然缺乏對高齡人力資源的全面性規劃布建,如此一來,自當是要有不同於以往的創造性思維和認知基模調整,遠地不說,在如此多重劇變的時代背景底下,從消耗財的赤字概念到投資財的紅利觀念,理當是要有正向且積極的心靈結構重塑,也就是說,理應要將銀髮人口紅利視為一種亟待開發的潛在人力資源,畢竟,單就擁有豐富經驗與智慧的高齡長者,舉凡從人群互動的志願服務、高級實習生的社會參與到第三人生的文本傳承,高齡人力的發想、發酵和發揮,皆能為社會帶來新的活力。冀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指陳出來除了是對於年齡主義謬誤認知的有待廓清外,關乎生心靈經社、性齡教職婚、政經社文宗等等生命文本的『年長者圖像』,一直還是處於『無知之幕』的既成意象,這才叫人感到詫異與擔心的。
就此而言,推動攸關到長者公共政策的創新性轉化,實屬必要,像是: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支持性社會環境,藉此鼓勵高齡者樂於參與社會活動,至於,這部分所涉及到物理環境的『去移動障礙』及其心理認知的『自我設限阻礙』,實為優先推動的策進作為,畢竟,從文化主義的社會性撤退到真實生活的社會性仇老,已然是讓跨世代之間的社會性融合,劃下一道社會性阻隔的社會性心理鴻溝,如此一來,塑立不同世代各自多樣化需求、潛在性貢獻所應有的『年齡價值』及其整體的社會性和諧,這將會是一項迫在眉睫的社會性變革工程;其次,應加強高齡者人力資本養成的持續性教育,據以提升就業、適應、蛻變等自我效能提升培力,這部分除了數位技能、職業轉型、興趣發展、職務再設計、彈性工時、變形工資之類的技術性變革外,如何讓學習型個人、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組織,抑或是學習型全社會,成為一項趨之若鶩的時代潮流,乃為推動高齡紅利政策的重要一環;最後,針對包括法定退休年齡、延後誘因條件、提供稅務優惠等年金制度改革,同屬不可或缺,亦即,讓經濟性報償的保健因子和社會性認可的激勵因子,雙軌並行來讓高齡長者與社會性生活,得以緊密鑲嵌在一起。
總之,高齡銀髮的人口紅利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課題,藉由創新的公共政策,讓我們了解到銀髮人口所特有的年齡價值,如此一來,扣緊「銀髮人口」而來的諸多心智圖像,包括勞動力減少、退休金緊縮、醫療成本上升、年金貧窮化、社會不均、高等教育高齡比例增加、高齡勞工潛力、高級實習生、真人圖書館、第三人生、社會參與等推究拉扯,該項的「銀髮人口紅利」隱含著反向的翻轉思維,實有用以打破框架侷限的另類思考,以此觀之,該項「銀髮人口紅利」的命題意旨,又何嘗不是提醒我們在面對挑戰時,必須強調跨世代協力的重要性,讓不同年齡層在共生、共榮中,得以實現社會共好的永續發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迎接這個快速老化時代所帶來的挑戰危機和蛻變生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我非常喜歡老師這篇文章的觀點,特別是以創新思維重新詮釋「年齡價值」,將銀髮人口紅利視為一種尚待開發的潛在人力資源,並積極推動高齡公共政策的創新轉化與投資。這樣的策略不僅為高齡者的第三人生開闢了一條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讓他們持續為社會貢獻心力,也有助於維持心靈的充實與健康。許多高齡者在退休後可能會面臨孤獨與空虛,但若能透過志願服務、持續學習或社會參與,使他們在生活中保持熱情與積極態度,不僅能促進心理健康,還能間接提升生理狀況。透過這樣的創新模式,不僅能夠充分發揮高齡族群的潛力,更能營造出跨世代共融、互助共好的社會氛圍,實現真正的世代共榮與共同成長,這真是非常值得我們共同努力推動的方向及攜手前行的祝福道路。
銀髮人口紅利,透過這個名詞及老師內文的解釋後,對於高齡化社會多了更多不同的想像。
很多的資訊讓人一提到高齡化社會就會蒙上一層憂心!
文中的觀點告訴我們,那如果這批銀髮世代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紅利呢?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現如今高齡化社會已來到,除了政策面的延後退休年齡、職業再設計..內文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物理環境的『去移動障礙』及其心理認知的『自我設限阻礙』。如何真正的協助高齡者持續就業、創造價值。才能讓口號化為實際的行動。
銀髮世代如能發揮價值性將會是這世代的解方。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2025年逾半數人口是45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老年化和少子化,勞動力減少,影響生產力,退休金緊縮,醫療成本上升,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
2023年各國65歲以上勞參率,台灣9.9%遠低於日本25.3%,新加坡31.5%韓國38.3%,顯現各國因應少子化趨勢,已訂定因應對策加以執行。台灣腳步慢很多,要知道, 65歲以上人口已達450萬,若能提高勞參率,當可促進經濟活絡,避免接班斷層,維持社交關係與社會連結,持續貢獻社會,身心產生正面影響,降低社會安全體系負擔。現今徵人啟事常見,歡迎二度就業,銀髮族可,多為服務業 (如:每天搭捷運可見,清潔服務人員或我們公司的清潔服務人員均為中高齡族群),但非體力活的行業不需要人力嗎?其實就業市場,工作機會很多但高齡族群常因待遇不符合需求,企業偏見,地點不理想,年齡限制,數位職能不足;無法重入職場,用以維持生計,促進健康,及增加社會參與。
未來企業面臨缺工是不爭的事實,應認知高齡族群是潛在人力資源,提前重新佈建高齡友善條件:
(1)改善環境,提供輔具,必要時佈建AI機器人
(2)減化工作流程,工作時間縮短,分工合作或彈性工時
(3)適才適所,特質經驗傳承,青銀共學,省訓練成本,有高人指點可降低風險
(4)若需要數位技能亦可青銀共學,讓高齡學習成長.
(5)提供健檢福利制度和肌力訓練.
(6)在職同仁漸進式退休,手把手教導,或可換職務內容,或減少工作,畢竟人力即戰力.
其實企業若能滿足高齡族群需求,其職場穩定度,責任感均高於年輕人(如IKEA,中高齡留任率6成以上);希望政府鼓勵企業用高齡族群,並予以補助。高齡銀髮人口是否能成為紅利,要靠社會溝通,思考從教育著手,強化高齡族群對社會有所貢獻扭轉認知基模,企業提供多元青銀方案,跨世代互助風氣,降低世代衝突。要知道現在不投資,以後付出更多成本來應對時代的改變!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