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這片充滿放假爭議的土地上,民間團體與朝野政黨共同發出呼籲,希望能夠徹底解決長久以來的國定假日與放假問題,期盼著該項國定假日的法制化進程能夠儘快完成,以讓今年(2025年)的五一勞動節與九二八教師節,正式成為國定假日,這不僅僅是一項法律的修訂,更是對於假日意義的深刻反思。

誠然,國定假日法制化的真正意義乃是在於,透過立法的途徑,將假日的存在明確地寫入法律之中,從而確保放假的穩定性,然而,這樣的做法是否真正能夠達到公平性,卻還是值得商榷、議論的,僅以勞動節和教師節為例,兩者的設立似乎更偏向於特定職業,這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是否也應該針對各行各業進行更全面的檢視,以避免出現相對剝奪感。冀此,國定假日的設定是否應該考量到多元的其他職業群體,特別是要以全民共享的價值為其核心,藉此達到促進社會凝聚和社會連帶的放假真義。

至於,在這些紀念日的背後,我們更須反思的是,究竟放假承載著那些文化意義與文明內涵?畢竟,顯現於眼前的,無論是紀念日還是節日,放假往往淪為一種通過性儀式,似乎背離了生命共同體的實質建構,更遑論官方、民間、政黨與族群對於這些節日或紀念日的放假解讀,往往各有不同,乃甚至於有時會將假日串聯成連續的放假,進而形成一種旅遊高峰的苟且心態,特別是這種連假所帶來的身心疲憊,彷彿成了一種廉價的反諷,讓人們在擁擠的群眾活動中迷失自我。無疑地,忽略了對於紀念日的教育功能和行動實踐,致使反映在國定假日的規劃設計上,依舊未能有效傳遞紀念日的核心價值,導致紀念日成為單純不上課和不上班的休息工具,而非是對於文化沉澱或集體反思的一種轉化契機。

總之,無論是節日或紀念日所產生未能達到真正放鬆與沉澱效果的假期症候群,這何嘗不是因為環境空間密度與遊客人口密度的交織鑲嵌所致,進而讓我們對於放假,產生道德上的綁架和情感上的勒索,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禁要問:放假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逃避,還是為了真正的沉澱與反思?這也讓分散、優化和動態的連假規劃管理,成為一門必備的放假功課,特別是如何重新定義所謂的假期價值,也就是說,國定假日不單單只是法律條文中的一部分,更是社會價值、文化內涵以及群體認同的重要承載體,如此一來,未來的政策制定理應是要在職業公平性、文化深度和實際運作之間取得某種的比例平衡,而非僅僅成為一段疲憊不堪的「連續放假」。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