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一個關乎醫療政策的民生事件背後,隱藏著對全民健保、醫藥分業及慢性處方箋釋出率的深刻思考與糾結。

根據健保署統計,去年(2024年)第3季全國醫療院所慢性處方箋的釋出率為42.05%,相較於十年前(2014年)同期的31.3%,成長僅約1成,即使是健保署大力宣導鼓勵醫療院所釋出處方箋,來讓慢箋釋出率得以提升,藉此有更多民眾可以就近在社區藥局調劑和接受應有的用藥安全和衛教把關,但是,不到一半比重的慢箋釋出率及其微乎其微的成長率等客觀事實,其所凸顯的是慢性處方箋調劑已然成為醫院和社區藥局的兵家必爭之地,至於,其中的貓膩不言而喻,包括有:

首先,與領藥相關的資訊不對稱,致使民眾並不完然清楚社區藥局是有提供領藥服務,導致病患難以在醫院與藥局之間做出充分知情的最適選擇;再則,若病人選擇在藥局領藥,藥費便成為了藥局的收入,而若開立的藥物不符合規範,責任卻又回歸於原開立的醫院,這使得醫院不得不採取自我保護的措施,儘管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其次,面對頻繁的缺藥問題,民眾對於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藥品缺乏信心,總是對醫院的藥品把關抱有一種想像中的信任;此外,醫院領藥固然是考量到病患的方便性,但是,現行醫學中心的門診病患,卻是有高達3成都是拿慢箋,這似乎也意味著現行的大醫院看了許多輕症患者,已經是違反分級醫療的運作初衷,畢竟,這類穩定的病人理應是要下轉到基層醫療處理,但是,醫院卻是透過留處方箋在院內、增加調劑量、要求病患必須回院調劑等等『以藥養醫』的操作手法,這已然是一項公開祕密的不真事實。

以此觀之,對於即將屆滿30周年的健保機制運作而言,要如何迎接30而立的目標管理,至少,在分級醫療和醫藥分業的這個部分,還是有其相當大的努力空間,更遑論於依據健保署規定,病人是可以選擇到原開立連續處方箋的醫療院所或是任何一家健保特約藥局領藥,此一病人行使領權藥的迷亂情事,多少是因為夾帶著醫藥分業的資訊不透明、崇尚對於醫生醫療專業的專業信任、健保給付價格和藥品進貨成本藥差價的結構性矛盾等干擾因子,進而鑲嵌於從病患、醫院、藥局等利害相關人等、權控關係的慢箋領藥,到醫藥分業之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壓迫結構,而讓病患淪為藥品、藥價、藥價差的次佳選擇棋子,況且還有復歸於以疾病治療為主的全民健保忽略預防保健為先的基本提問,導致長期醫療需求增加,進一步加重健保負擔。

總之,思索健保30年的命題旨趣,不全然是淪為邁向永續還是發展極限的相互對立,但是,至少,從全民健保、醫藥分業到慢箋釋出率的落差情形,權健保這位特殊法人,究竟是處於健康、亞健康、衰弱、失能或失智、重病或末期、臨終或寧終的那一個光譜、象限,這部分實有足堪玩味之處,只不過,唯一不變的便是,皆非局外人的您、我,豈能對於該項「醫藥模式」的種種亂象,像是分級診療、醫藥分業、藥價黑洞、論質計酬、資源配置、醫學中心、城鄉落差、遠距醫療、智慧醫療、醫護出走、新藥給付、健保費率、論口計費、薪資所得、自我轉診、個別總額、醫療人球、高齡少子女化,置身事外和視而不見。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