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裡,關於受僱員工的薪資調查,無疑地提供一個我們用以思考社會公平的重要起點,對此,來自行政院主計總處於近日所發布的統計數據,讓我們看到了2024年全體受僱員工的經常性薪資,已經達到新台幣46,450元,年增2.77%,此一增幅創下了近25年來的新高,令人驚喜的是,包含獎金及加班費的總薪資更是一舉突破了6萬元,達到60,984元,年增4.39%,同樣是14年以來的最高點。
然而,在這些光鮮亮麗的數字背後,卻是隱藏著許多矛盾與挑戰,像是基本工資的調整、廠商的加薪、工時的增加,這三者交織出一幅薪資增幅遠高於通貨膨脹率的複雜畫面,只是,這樣的表象與內涵之間的相互拉扯,令我們不得不加以反思:名目薪資與實質收入的購買力侵蝕、整體薪資數據未必能夠反映各行各業的實際情況、上班族與非典型就業者的保障機制、扣繳憑單報稅與地下經濟逃稅的租稅公平性、平均數與中位數的薪資實況、整體水準與薪資級距的分布樣態、薪資調漲與物價上漲的入不敷出、高薪族群與低薪族群的相對剝奪感、被動收入與主動收入的貧富階層深化、炫耀式消費與精緻性貧窮的兩相對照,以至於個人移轉與社會移轉的社會不均,致使即便是有可觀的薪資增幅,但是,生活壓力依舊不減反增,從而凸顯了經濟成長果實分配不均的結構性問題,更遑論對於社會流動的可欲和可期。
准此,在這裡指陳出來的乃是映照於時間賺錢的體力資本、知識賺錢的專業資本及其人脈賺錢的社會資本而來的薪資水準變異性,這也讓該項經常性薪資的統計數據,僅僅只是淪為聊備一格的例行性作業,特別是欠缺對於數字背後所實有多重社會問題以及結構性挑戰的批判性反思,更遑論於2024年的平均加班費及其年增幅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紀錄,此一來自於超時加班、獎金而來的墊高總薪資,似乎也顯現出來低薪就業、薄利勞動的真實景象,況且還有過度工作與勞動社會之間的身心失衡,乃甚至於會進一步拖累整體社會生產力。以此觀之,要如何讓民眾對於所公布的統計數據,有感於政府的施政用心或改革魄力,這或許也是檢視該項受僱員工薪資調查的發想提問。
總之,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公布的2024年受僱員工薪資數據,表面上似乎是顯示了經濟成長與薪資提升的積極信號,然而,深入分析這些數字背後的真實社會現象,不難發現到薪資結構與勞動環境仍然存在諸多挑戰,這些挑戰已經是超越單純的經濟議題,進而成為影響社會公平與勞動福祉的重要問題,就此而言,建立實質薪資指標實屬迫切、必要,這部分除了公布名目薪資外,理應建立一套綜合考量通貨膨漲率、物價指數與購買力的實質薪資指標,據以真實反映勞動者收入狀況,以作為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依據,唯有如此,才能讓民眾對統計數據產生實質共鳴,並且對於政府的施政抱以信任、期待。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政府公布的薪資數據雖顯示成長,但名目薪資與實際購買力之間的落差,凸顯統計數據無法真實反映勞動者處境。當通膨上升、物價攀高,即便薪資增加,生活壓力未必減輕,反而可能更惡化。此外,薪資統計若未考量區域與行業差異,容易掩蓋低薪族群的困境,導致決策失準。
因此,政府應建立實質薪資指標,納入通膨、物價、房價與可支配所得等因素,確保薪資成長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質,而非依賴加班費與獎金堆砌出來的表面數字。唯有精準、透明的統計,搭配合理的政策調整,才能讓薪資提升不只是帳面上的成長,而是真正回應民眾期待,推動社會公平與經濟正向發展。
經常性薪資的統計數據皆採用平均數值來做宣傳,然平均數最容易受高、低薪的極端值影響,而未能真實反映台灣社會的勞動情況。若以去年的中位數字來呈現,則會是三萬七,顯示實際狀況可能存在落差。另外,各行各業的薪資行情也不一樣,例如金融保險業的薪資遠高於住宿餐飲業,這樣的差距也會影響到整體經濟的分配情況。最後,在衡量薪資的實際價值時,也不能忽略通貨膨脹率、消費者物價、購買力等數據,以反映百姓在生活中的實際消費情況。上述提及的薪資是指名目薪資,但若通貨膨脹率高於薪資成長,那麼實質薪資便會下降,也就是說物價持續上漲但薪資不漲的情況下,沒錢消費則購買力下降,民眾的生活壓力其實是增加的。而在實際查閱行政院網站時可發現,數據的呈現方式皆以數字為主,若能改以圖表並搭配解說,我覺得會更方便大眾理解相關資訊。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數據,2024年全體受僱員工的經常性薪資達到新台幣46,450元,年增2.77%。然而,這些數字背後的現實卻是薪資有所增長,但通貨膨脹率的影響使得實質購買力未必相應提升。年輕人面對的生活成本(如房租、食品價格等)上漲,讓他們即使有高薪,仍感到經濟壓力。
報告中提到的加班費和獎金雖然提升了總薪資,但這也反映了低薪族群需要透過加班來維持生計的現實,進一步影響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高薪族群與低薪族群之間的差距持續擴大,造成了相對剝奪感。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他人的生活方式,容易感到焦慮與不安。年輕人往往會因為追求「精緻生活」而進行消費,即使收入有限,這種消費文化使得他們在經濟上陷入困境。
面對這些結構性問題時,年輕人對政府的施政信心受到考驗。即使有薪資增幅,若無法改善生活質量,民眾對統計數據的共鳴將大打折扣。建立實質薪資指標,考量通貨膨脹與物價,將有助於提升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精緻窮」現象反映了年輕人在高薪資數據背後的困境,顯示出薪資結構與勞動環境的多重挑戰。政府應該重視這些問題,並制定更具體的政策來改善年輕人的生活狀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進社會公平與勞動福祉,並建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在當今社會,年輕人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與對物質的渴望,常常形成一種被稱為「精緻窮」的現象。這一現象反映了年輕人在面對高薪資數據時的矛盾心態,儘管表面上經濟看似繁榮,實際上卻存在著無法滿足生活需求的困境。
隨著政府機關行政院拍板定案,決定逐年調升最低薪資,看似好像許多僱員受到幫助,而實質上卻是有待商榷,舉例:113年最低薪資27,470元,今年114年最低薪資28,590元,月薪調幅4.08%,但是實際跟我們的物價通膨不成比。
而羊毛出在羊身上,看似調薪最終資方還是會將這些費用加在消費者身上。
而2024年全體僱員經常性薪資來到46,450元,年增2.77%,這些漂亮數字,實際上還是有落差,檯面上跟檯面下的黑數字還是很多。那過度工作與勞動社會之間也讓身心失去平衡,這些問題不是只有單單調升薪資就可以解決,希望政府可以正視這個問題,提供有效實質政策,提高家庭收入及消費水平,乃至整個社會,達到雙贏策略,是我們需要更加探討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