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裡,關於受僱員工的薪資調查,無疑地提供一個我們用以思考社會公平的重要起點,對此,來自行政院主計總處於近日所發布的統計數據,讓我們看到了2024年全體受僱員工的經常性薪資,已經達到新台幣46,450元,年增2.77%,此一增幅創下了近25年來的新高,令人驚喜的是,包含獎金及加班費的總薪資更是一舉突破了6萬元,達到60,984元,年增4.39%,同樣是14年以來的最高點。

然而,在這些光鮮亮麗的數字背後,卻是隱藏著許多矛盾與挑戰,像是基本工資的調整、廠商的加薪、工時的增加,這三者交織出一幅薪資增幅遠高於通貨膨脹率的複雜畫面,只是,這樣的表象與內涵之間的相互拉扯,令我們不得不加以反思:名目薪資與實質收入的購買力侵蝕、整體薪資數據未必能夠反映各行各業的實際情況、上班族與非典型就業者的保障機制、扣繳憑單報稅與地下經濟逃稅的租稅公平性、平均數與中位數的薪資實況、整體水準與薪資級距的分布樣態、薪資調漲與物價上漲的入不敷出、高薪族群與低薪族群的相對剝奪感、被動收入與主動收入的貧富階層深化、炫耀式消費與精緻性貧窮的兩相對照,以至於個人移轉與社會移轉的社會不均,致使即便是有可觀的薪資增幅,但是,生活壓力依舊不減反增,從而凸顯了經濟成長果實分配不均的結構性問題,更遑論對於社會流動的可欲和可期。

准此,在這裡指陳出來的乃是映照於時間賺錢的體力資本、知識賺錢的專業資本及其人脈賺錢的社會資本而來的薪資水準變異性,這也讓該項經常性薪資的統計數據,僅僅只是淪為聊備一格的例行性作業,特別是欠缺對於數字背後所實有多重社會問題以及結構性挑戰的批判性反思,更遑論於2024年的平均加班費及其年增幅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紀錄,此一來自於超時加班、獎金而來的墊高總薪資,似乎也顯現出來低薪就業、薄利勞動的真實景象,況且還有過度工作與勞動社會之間的身心失衡,乃甚至於會進一步拖累整體社會生產力。以此觀之,要如何讓民眾對於所公布的統計數據,有感於政府的施政用心或改革魄力,這或許也是檢視該項受僱員工薪資調查的發想提問。

總之,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公布的2024年受僱員工薪資數據,表面上似乎是顯示了經濟成長與薪資提升的積極信號,然而,深入分析這些數字背後的真實社會現象,不難發現到薪資結構與勞動環境仍然存在諸多挑戰,這些挑戰已經是超越單純的經濟議題,進而成為影響社會公平與勞動福祉的重要問題,就此而言,建立實質薪資指標實屬迫切、必要,這部分除了公布名目薪資外,理應建立一套綜合考量通貨膨漲率、物價指數與購買力的實質薪資指標,據以真實反映勞動者收入狀況,以作為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依據,唯有如此,才能讓民眾對統計數據產生實質共鳴,並且對於政府的施政抱以信任、期待。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