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勞動社會裡,夜間托育服務的供需關係,無疑是揭示了包括夜班、輪班或出差等多元勞動型態的深刻思考,對此,高雄市前鎮區的大同社會住宅,獨樹一幟地設立了全台唯一的24小時臨時托育服務中心,旨在於為那些因特殊行業或臨時工作而無法親自照顧嬰幼兒的勞動者,提供了一個無後顧之憂的嬰幼兒保育環境。

事實上,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夜間托育的供需媒合,也不再僅限於傳統的夜班工作者,或是被道德性裁判的行業人員,而是反映一種在糊口謀生與家庭支持之間的拉扯掙扎,如此一來,這項臨托服務的存在,不僅是對於有日托或夜宿需求的具體回應,更是指涉對於整體社會結構的一種深刻關懷,用以揭示集體意涵的整體性社會現實,從而顯示有其公共介入的迫切、必要性。

只不過,該項臨時性質的托育服務模式,卻是讓嬰兒和托育人員置身於一種模糊的互動情境之中,致使諸如身心安住適應、群聚病毒感染、人際社會共情等,皆成為需要深入思考的運作課題,這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些臨時或夜間托育服務的規劃用意,就此而言,我們的關照視野也不應該僅限於家長的工作性質或勞動型態,而是要深入探討家庭的組成、結構、形式及其內涵與功能,特別是需要夜間臨時托育的這些家庭或家長們,又要如何完備應有的照顧職能,藉此提供嬰幼兒在白天的日常照料,畢竟,選擇夜間托育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原生家庭與自身家庭之間的拉扯,當父母不得不獨自承擔照顧的重擔時,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會造成嚴重影響及其所衍生出來的社會負擔成本。

顯然,針對這些特殊需求的臨時托育服務,我們不能僅僅以嬰幼兒的暫時安全來自我安慰,這是因為:從臨時、夜間到常態、全天候的該項接力托育照顧,究竟是否隱藏有人照顧、有專業照顧以及有專人以提供專業照顧的可能落差,此一從家庭無法提供照顧而來的臨時托育服務,到脆弱不堪的守護體系未能接住家長的需要,進而漏接任何一個孩子,從這角度來看,國家機器對於履行最終父母的角色責任,還是存在著力有未逮之憾,也就是說,夜間托育服務應被視為社會安全體系的一環,而非是一項市場商品化的供需填補,政府需要在政策層面上進一步介入,從而確保嬰幼兒的最佳利益。

總之,尋常的臨時托育服務早已存在著多種結構性的運作限制,如托育人員的專業素養、收托費用的合理利基、托育環境的乾淨整潔、運作規範的保護機制,以及關乎到夜間臨時托育的正向認知等,換言之,夜間保育的議題不應成為道德指責的對象,致使忽視背後的結構性問題,特別是對於那些無法選擇父母的嬰幼兒來說,他們的基本權益保障更是我們必須要加以重視的一項社會變遷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