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勞動社會裡,夜間托育服務的供需關係,無疑是揭示了包括夜班、輪班或出差等多元勞動型態的深刻思考,對此,高雄市前鎮區的大同社會住宅,獨樹一幟地設立了全台唯一的24小時臨時托育服務中心,旨在於為那些因特殊行業或臨時工作而無法親自照顧嬰幼兒的勞動者,提供了一個無後顧之憂的嬰幼兒保育環境。
事實上,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夜間托育的供需媒合,也不再僅限於傳統的夜班工作者,或是被道德性裁判的行業人員,而是反映一種在糊口謀生與家庭支持之間的拉扯掙扎,如此一來,這項臨托服務的存在,不僅是對於有日托或夜宿需求的具體回應,更是指涉對於整體社會結構的一種深刻關懷,用以揭示集體意涵的整體性社會現實,從而顯示有其公共介入的迫切、必要性。
只不過,該項臨時性質的托育服務模式,卻是讓嬰兒和托育人員置身於一種模糊的互動情境之中,致使諸如身心安住適應、群聚病毒感染、人際社會共情等,皆成為需要深入思考的運作課題,這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些臨時或夜間托育服務的規劃用意,就此而言,我們的關照視野也不應該僅限於家長的工作性質或勞動型態,而是要深入探討家庭的組成、結構、形式及其內涵與功能,特別是需要夜間臨時托育的這些家庭或家長們,又要如何完備應有的照顧職能,藉此提供嬰幼兒在白天的日常照料,畢竟,選擇夜間托育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原生家庭與自身家庭之間的拉扯,當父母不得不獨自承擔照顧的重擔時,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會造成嚴重影響及其所衍生出來的社會負擔成本。
顯然,針對這些特殊需求的臨時托育服務,我們不能僅僅以嬰幼兒的暫時安全來自我安慰,這是因為:從臨時、夜間到常態、全天候的該項接力托育照顧,究竟是否隱藏有人照顧、有專業照顧以及有專人以提供專業照顧的可能落差,此一從家庭無法提供照顧而來的臨時托育服務,到脆弱不堪的守護體系未能接住家長的需要,進而漏接任何一個孩子,從這角度來看,國家機器對於履行最終父母的角色責任,還是存在著力有未逮之憾,也就是說,夜間托育服務應被視為社會安全體系的一環,而非是一項市場商品化的供需填補,政府需要在政策層面上進一步介入,從而確保嬰幼兒的最佳利益。
總之,尋常的臨時托育服務早已存在著多種結構性的運作限制,如托育人員的專業素養、收托費用的合理利基、托育環境的乾淨整潔、運作規範的保護機制,以及關乎到夜間臨時托育的正向認知等,換言之,夜間保育的議題不應成為道德指責的對象,致使忽視背後的結構性問題,特別是對於那些無法選擇父母的嬰幼兒來說,他們的基本權益保障更是我們必須要加以重視的一項社會變遷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辜且不用道德的角度來看夜間臨時托育需求的增加,代表的就是一個社會的實際狀況,如何在養家糊工的辛勞工作需求和孩子的養育中,取得一個平衡?夜間臨時托育會有哪些問題產生?如果以嬰幼兒的最佳利益來考量,需要政府大力的協助,除了減輕家長負擔外,可以讓嬰幼兒得到專業上的照顧.
會有哪些問題是要考量的:
1. 托育品質與安全:夜間照顧人力少,人力不足可能影響嬰幼兒的照顧品質。
2. 托育人力短缺:夜間托育人員可能較難招聘,導致人力不足或資歷參差不齊。
3. 兒童身心理影響:幼兒夜間與主要照顧者分離,直接影響幼兒安全感的建立與成長期心理良好發展。
4. 費用負擔:夜間托育可能比日間昂貴,對需要此服務的家庭可能造成額外經濟壓力。
政府的可能協助措施
1. 建立合格夜間托育機構:制定夜間托育的標準,並提供補助鼓勵合法機構設立夜間托育服務。
2. 人力資源支持:提供托育人員夜間加給、及相關的培訓與支持,提高從業意願與專業素質。
3. 補助家庭托育費用:針對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夜間托育補助,減輕經濟負擔。
4. 社會支持與企業合作:鼓勵企業設置夜間托育服務,或提供托育津貼,幫助輪班或加班的員工解決照顧問題。
有健康的孩子,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好事,孩子們的養育,也不在只是家庭的責任,社會政府如果可以通力合作,視孩子為大家未來的希望,也是很美好的事情
由設置一個24小時臨時托育服務中心的社會變遷意涵思索,此議題帶來的反思,舊社會的觀念是孩子生了自會帶財來,但目前的社會並不然,要給孩子好的生活環境處處都要花錢,以往我們堂姐弟是一起給阿嬤帶大的,那純粹是一個放養的時代,而現在的孩子是一個磕碰,可能就會造成婆媳衝突。所以父母寧願將孩子給托育中心或是保母帶,而保母跟托育中心都是跟著人事行政局的紅字休假,因為我的另一半是服務業,我以前就為了這個問題換了很多適合陪孩子的工作。由於目前多為雙薪家庭,如果為了解決目前少子化的問題,增加夜間托育是個不錯的服務,至少身為服務業或是輪班制工作的父母不需要為了孩子換工作。目前高雄市前鎮區的大同社會住宅,獨樹一幟地設立了全台唯一的24小時臨時托育服務中心,目前政府規畫社會住宅給經濟弱勢租用,並利用部分空間進行社會福利的服務,臨托而不是長期托育,可能是解決臨時的托育需求,以前的年代與鄰居關係良好,如果有事可以將孩子托給鄰居或親戚,現代社會,鄰居可能都不認識。所以24小時臨託有其必要,但其中細節仍然要多方規劃,夜班保母的生理需求,會不會因為想睡覺於疏於照顧…等。
特殊需求兒童的24小時臨時托育服務,對於這些兒童及其家庭的支持至關重要。
不僅是短期的照顧問題,更是對整個社會福祉體系的一種補充,這類服務要求高標準的專業能力、良好的設施與高質量的管理,還需要政府、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來確保其持續發展。透過適當的設置與支援,這樣的服務能為特殊需求兒童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機會,減輕家庭的負擔,並促進特殊需求兒童家庭的福祉。
雙薪家庭已成為主流,父母在工作與育兒間的壓力日益增加,特別是輪班工作者與臨時需要支援的家長。因此,設置24小時臨時托育服務中心,不僅是對家長的支持,也能提升兒童福祉,能促進更友善的家庭與工作平衡,相對因為24小時臨時托育服務中心能夠解決許多家庭的短期照顧困境,但它也可能帶來一些社會價值觀上的變遷。
例如,這種服務可能強化對托育「外包」的依賴,進一步淡化家庭照顧的傳統責任。在過去,育兒被視為家庭核心職責之一,特別是由父母或阿公阿嬤承擔主要養育任務。然而,若臨時托育中心成為一種普及化的選擇,是否會讓部分家長減少與孩子的直接互動,甚至將照顧責任過度轉移至機構?這可能對兒童的依附關係與親子互動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他們的情感發展。
當然,這並不代表24小時臨時托育服務毫無價值,而是需要更周全的政策配套,避免其淪為解決勞動市場問題的權宜之計,而忽略了兒童發展與家庭功能的核心重要性。在推動此類服務的同時,也應該同步檢討如何在制度上提供更友善的家庭支持,才能真正促進兒童與社會的長遠發展。
週六班-學生林若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