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0之7📚
01.財政排擠財劃法
02.巴氏量表八十歲
03.退學制度多角力
04.少年打工多剝削
05.失智據點推新制
06.社工訪視多風險
07.南柯一夢從政路
08.長者免繳健保費
09.剛性需求轉網購
10.二O二五推新制
11.AI歧視有視障
12.包容相融於街友
13.人工智慧大滅絕
14.孤老終身三關鍵
15.行憲紀念要放假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十二月份的第五周之7(2024.12.30)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財政排擠財劃法」、「巴氏量表八十歲」、「退學制度多角力」、「少年打工多剝削」、「失智據點推新制」、「社工訪視多風險」、「南柯一夢從政路」、「長者免繳健保費」、「剛性需求轉網購」、「二O二五推新制」、「AI歧視有視障」、「包容相融於街友」、「人工智慧大滅絕」、「孤老終身三關鍵」以及「」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財政排擠財劃法」,立法院會三讀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推估中央得額外釋出新台幣3,753億元給地方,且因條文未明定施行日期,依法將於公布日起第三日生效,恐將會直接衝擊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這其中包括2,644億元公共建設經費,以及1,466億元科技發展預算,均將受到影響,乍看之下,明年(2025年)中央政府的總預算須大砍28%,只是,諸如國防經費、撥補勞保基金、租金補貼及社宅、少子女化、健保財務協助方案,以及各縣市捷運建設、鐵路立體化等計畫,抑或是未來各部會計畫型補助款,包括育兒津貼、托育補助等諸多的撒幣措施,實有通盤檢討之必要,來讓財政資源得以發揮更大的預算效用;「巴氏量表八十歲」,立委提出〈就業服務法〉第46條的條文修正草案,主張80歲以上長者得以免經醫師評估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便可直接聘雇外籍看護工,但是,該項「去—巴氏量表化」的思維舉措,是有加以議論之處,部分理要有分類、分級、分階、分段的分流處遇思維,畢竟,80歲以上的高齡長者實乃涵蓋有個人、家庭以及團體等不同動力內涵,像是從亞健康到衰弱的身心狀況、從代際之間到老老照顧的家庭支持量能,以及從都會到偏鄉的公共資源能量落差,就此而言,長照運作難題被嫁接於社福移工的直接鬆綁引進,恐有將複雜議題切割化、片面化、狹隘化之虞,以此觀之,開放跳過巴氏量表的逕自聘僱家事移工一事,僅是當前長照融冰大崩解的一角,更多有待補實的基礎工程,像是長期照顧保險化、長期照顧夥伴化、長期照顧素養化以及長期照顧人權,特別是導入保險機制以協助多重弱勢族群、強化移工、移民或本國民眾之於觀念態度、技巧行為的照顧素養,以及正視機構養護存在的必要迫切和適性輔導的運作機制;「退學制度多角力」,據監察院調查,全台約有148所大專校院仍然實施退學制度,這其中以所謂『雙二一』或『雙三一』不及格學分數,作為退學條件的大專校院,總計有114所,約占近8成比重,以此觀之,處於高教惡質擴張及其少子女化人口危機的兩廂拉扯態勢,也讓該項爭議許久的退學制度,再度引燃包括校方、老師、學生、家長抑或社會的多方角力,畢竟,從修業年限到強制退學、從學習成績不及格到全人發展不優質的一線之隔,是否有其包括師生各自的個人歸因、學習示警設計的制度歸因及其學歷文憑至上的文化歸因,連帶而來的是,若果硬是要啟動被迫退學的共輸結局,那麼,從『之前』的選填科系到『之中』的科目學習,以迄於『之後』的離退協助配套,直指出來的是攸關到不再擁有學籍的該項退學機制運作,要解決的究竟是沒有意願、能力不足或忙於外務等偏屬於學生的個人問題,還是惟恐生員不足的放寬標準或形式把關等偏向於高教市場的大環境問題,更遑論於還有進一步所涉及到高教專業養成之於量質怯弱的國家政策規劃問題危機,對此,從學生學習狀況不佳的休退學到現場授課教師的學識應變能力的共責比例原則、從入學不一定從嚴到畢業卻是從寬的高教發展困境,以至於不知為何而學和如何得以適性自學的基本提問,這也讓欠缺『做中錯—挫中學—學中精』的教學理念,印照於過度溺寵的社會性保護氛圍,指陳出來的是從教育端的就學把關失序,蔓延至勞動端的就業能力失靈或是延伸成為接棒國家主人翁的更多扛責失守;「少年打工多剝削」,根據衛福部2022年調查報告指出,約有2成青少年曾有打工經驗,不過,青少年常常因為生理年齡、涉世經驗或工作技能較少,以至於在求職或在職階段會面臨到勞動環境裡像是性騷擾、性侵害或其他勞動權益受損等權益保障議題,連帶地,更因為對於勞動法規及其申訴程序的資訊不對稱,而極難尋求有效協助,甚或是出現未成年少女遭到性侵而憂鬱輕生悲劇,這也顯現出來如家庭端、教育端、勞動端、警政司法端之於一主責和多協力的網絡支持體系,實有其通盤檢視之必要;以及「失智據點推新制」,來自於衛福部估計,國內失智症患者業已超過37萬人,對此,將自明年(2025年)起推動失智社區服務新制,屆時,中度以上失智者、中度以上失能(CMS4以上)的失智者,必須要離開目前使用中的失智據點,改前往日照中心接受服務,若是還想要留在失智據點者,則是必須自費參與,以此觀之,從規範性需求到失智者視角習性的評估執行落差、從服務新制到轉換適應的身心評量、從使用慣常習性到福利服務的輸送真義、從公費支付到長者自費的權益保障、從失智據點到日照中心的定位功能、從認知促進活動到一般功能活動的需求內涵,多少顯現出來關乎到失智據點與日照服務之間的銜接彈性和適應協助等機制設計,這部分是有進一步強化之必要,特別是揆諸於不同分級、階段的失智症狀歷程,更要有分階段的分流處遇模式。

其次,「社工訪視多風險」,因應於社工訪視時,時常遭到民眾口頭辱罵或肢體暴力等人身安全威脅,對此,主管機關衛福部於今年的4月推出《社會工作人員智慧決策行動平台計畫》,主打包括智慧地圖、XR模擬實境、風險預警模型、繪製家系圖以及語音轉文字等5大功能的科技化AI輔助機制,以讓一線社工得心應手於人群服務工作的專業性自我,只不過,實施至今的相關反思,包括有從需求評估到結果評估之改變情形的效益評估、從數位科技的工具理性到人群服務的價值理性、從複雜問題設定化到情境條件變異化、從專業培力的標準作業流程到生命文本的同理換位思考,以至於從薪資待遇的保健因子到使命認同的激勵因子,突顯出來的是攸關到社工執業安全情事,實則糾雜的是涵蓋個人背景歸因、專業培力歸因、問題屬性歸因、制度保障歸因等錯綜複雜因子,如此一來,考察的針砭之處,也就不全然僅止於全面導入上述5大功能的科技化AI輔助機制,及其究竟能夠降低多少的執業現場風險,而是如何有其專業自我的臨判能力和網絡夥伴的和合關係,特別是從公家機關到民間單位、從所有的一線社工到不同的風險等級社工、從科班或學分班之不同養成管道到安於本位之工作年資的社工素養等不同變異情形,這也指陳出來關涉到用以強化社工執業安全的因應對策,理當要有兼具科技設備、軟件素養的併行思維,畢竟,人群服務的社會工作,唯一不變的,就是相與關聯的困境、處境、情境和環境,都是隨時在做改變;「南柯一夢從政路」,民眾黨主席、台北市前市長柯文哲涉入京華城容積率案、政治獻金案等兩大案,對此,台北地檢署依貪汙治罪條例違背職務收賄罪、公益侵占、木可公司公益侵占政治獻金、眾望基金會背信等4罪起訴,遭合計求刑28年半,無疑地,若果罪行成真定讞,那麼,從政治素人到政治工作者的一線之隔,實有其人設政治、人為政治、政黨政治、利益政治和公民政治的多方反省、思辨;「長者免繳健保費」,藍白立委提案〈老人福利法〉修法,以讓65歲以上且所得稅率20%的長者免繳健保費,這也引來包括主管機關、醫事團體及其不同世代之間的議論針砭,顯然,看得到的是免繳健保費的老人將從現行近21萬名之4.7%,暴增至近370萬名之83%,健保補助金額更是要從新台幣20.7億元飆升至366.4億元,25年後恐將一舉突破621億元的健保補助費用,65歲長者免健保費舉措,勢必會拖垮已然是羸弱不堪的健保財務,如此一來,扣緊『世代正義vs.健保永續』意旨,其所直指的更是有從工具層次到規範層次、從實然範疇到應然範疇以迄於從微視面向到巨視面向的綜融性思辨,畢竟,此一多方爭議的背後,實則糾結有:關於從社會保險到社會福利之健保屬性定位的有待釐清、從老福法到健保法之法案條文的規定銜接、從65歲以上高齡者到不同年齡層之代際間的世代公平性、從壯世代的勞動參與率不足到高齡少子女化的生員不夠的真正歸因、從損益難以兩平的健保財務困境到整體人口發展危機等運作困境,以此觀之,在這裡的癥結之處就不僅是聚焦於所有或大部分的老人,得以免於繳交健保費的德政思維或民粹主義,而是包括全民健保在內的社會保險機制設計之於繳費互助、量能負擔、大數法則、精算原則、風險規避、最終責任的運作邏輯內涵,以及之於情感依附、您我一體、相濡以沫、社會連帶的生命共同體,能否鑲嵌並且成為當前公民社會相關建置得以穩健建置的併同思量;「剛性需求轉網購」,經濟部最新統計,疫後網購成剛性需求,估計今年電子購物業營業額將持續創高,超新台幣越4,600億元大關,特別是隨其普及化的網際網路及智慧手機的發展趨向,線上購物已然成為國人不可或缺的購物管道,更加速電子購物業的快速成長,顯現民眾對於網路購物仍具剛性需求,現屬於剛性需求期,一舉超越百貨公司與便利商店,成為國內最大綜合商品零售通路,同時,也讓發展數位轉型及創新銷售服務,係為電子購物業重要的生存策略手法;以及「二O二五推新制」,2025年元旦起多項新制正式上路,這其中包括最低工資從2萬7470元調整為2萬8590元,時薪從183元調升到190元、勞保費率依法漲0.5個百分點至11.5%,再加1%就業保險,總共費率12.5%、2024年度每人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為21萬元,較2023年度的20萬2000元增加8000元,2025年報稅適用、買賣業等銷售貨物業別起徵點自每月銷售額8萬元調高為10萬元,裝潢業等銷售勞務業別起徵點則從每月銷售額4萬元調高到5萬元、2025年起擴大租金補貼戶數,由現行50萬戶提升至75萬戶、2025年機車改裝排氣管認證制度正式上路,屆時未認證通過且經檢測不合格者,最高將罰5,400元、規劃推出TPASS2.0方案,包括短天數定期票與常客優惠、2025年再推出『駕訓3.0』補助計畫,針對持學習駕照者參加駕訓可拿2,500元補助限額2,000名、旅宿業不得提供一次性備品、公告碳費一般費率每公噸300元和優惠費率每公噸50與100元,並於元旦生效、地方政府紛紛調高生育補助、公費流感疫苗元旦起擴大提供全國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之民眾接種、衛福部國健署放寬5癌症篩檢對象年齡、免費健檢年齡下修至30歲、健保住院單次自付額上限調高至5萬1,000元、2癌友凍卵與凍精補助、文化幣擴大發放13至15歲等。

最後,「AI歧視有視障」,調查指出視障人士的網路使用率較低,恐不利於AI技術的完善體驗,並且可能面臨數位歧視,對此,Google、Meta和Open AI等科技公司相繼推出視障族群適用的數位設備,未來以視障人士為本的AI設計將更為重要,只不過,包括生理年齡、數位成本和操作不便,在在成為視障人士使用AI技術的可能障礙歸因,而有待進行通盤性解套;「包容相融於街友」,全台列冊的街友近5年每年來皆維持也2,000餘人,這也讓街友議題現象一直都是尾大不掉的棘手難題,顯然,從流浪街頭到餐風露宿、從無家可歸到有家歸不得、從室外騎樓到室內超商、從生活需求到疾病治療、從就醫到就養、從特殊人權到大眾權益、從社會排除到友善共榮、從自成一格到復歸主流,是有其通盤檢視之必要;「人工智慧大滅絕」,有人工智慧(AI)教父之稱辛頓(Geoffrey Hinton)預測未來30年內有10%到20%的可能性,會出現AI導致人類大滅絕的悲慘結果,畢竟,飛快進展的AI研發速度,更加突顯工具範疇的技術把關監管,實有結構性落差之虞,連帶而來的數位素養、數位知能、數位紀律、數位脫序、數位迷亂抑或數位落差,更有其回歸個體範疇之於生活世界的數位困境等相關反思;「孤老終身三關鍵」,來自於德國布萊梅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包括不太外向、不太盡責以及不太樂於體驗生活等,皆是用以決定一個人是否會單身到老的3個重要關鍵,這也突顯樂於互動、負責人生以及勇於嘗試之於正向效能的人格特質,實有其作為成功社會化的重要涵養元素;以及「行憲紀念要放假」,每年的12月25日除了是西方的聖誕節,更是中華民國的行憲紀念日,曾幾何時,行憲紀念日是國定的放假日,一直到了2001年為了公務員實施周休二日,才改為只紀念不放假,對此,網絡發起投票,投票的結果有高達79%網友表態贊成恢復放假,這也讓既紀念又放假、只紀念不放假、不紀念卻放假,以及紀念放假通通得免的諸多迷思、弔詭之處,成為當代一項後現代的荒謬景象。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