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關乎到高齡長者免繳健保費的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諸多貓膩、縫隙之處。
話說:在野的藍白立委提案進行〈老人福利法〉的部分條文修法,以讓65歲以上且所得稅率20%的長者得免繳交健保費,此一修法舉措也引來包括主管機關、醫事團體及其不同世代的議論針砭,顯然,看得到的是免繳健保費的老人,將從現行近21萬名(占比4.7%),暴增至近370萬名比例(83%),但是,健保補助的金額卻是要從新台幣20.7億元飆升至366.4億元,25年過後更是恐將一舉突破高達有621億元健保補助費用之譜,如此一來,該項鎖定絕大多數65歲長者免繳健保費舉措,勢必會拖垮已然是羸弱不堪的健保財務,連帶而來的相關聯命題旨趣,就有加以嚴肅看待之必要。
誠然,反對方主要標舉的乃是扣緊『世代正義vs.健保永續』意旨,但是,該項的修法動作,其所直指的更是有從工具層次到規範層次、從實然範疇到應然範疇以迄於從微視面向到巨視面向的綜融性思辨,畢竟,此一多方爭議的背後,實則糾結有:關於從社會保險到社會福利之健保屬性定位的有待釐清、從老福法到健保法之法案條文的規定銜接、從65歲以上高齡者到不同年齡層之代際間的世代公平性、從壯世代的勞動參與率不足到高齡少子女化的生員不夠的真正歸因、從損益難以兩平的健保財務困境到整體人口發展危機等運作困境,如此一來,在這裡的癥結之處就不僅是聚焦於所有或大部分的老人,得以免於繳交健保費的德政思維或民粹主義,而是包括全民健保在內的社會保險機制設計之於繳費互助、量能負擔、大數法則、精算原則、風險規避、最終責任的運作邏輯內涵,以及之於情感依附、您我一體、相濡以沫、社會連帶的生命共同體,能否鑲嵌並且成為當前公民社會相關建置得以穩健建置的併同思量。
最後,有待廓清的其它命題旨趣,還包括從社會保險建置化的長治久安到社會安全津貼化的迷亂行徑、從免繳健保費的世代性對立到暫行老農津貼的比例原則調整、從社會性關注的情緒對決到社會性投資的世代融合思考、從社會救助範疇之經濟弱勢免繳健保費到福利津貼範疇之大部分免繳健保費的制度性轉換、從以中低收入老人為限的排貧設限到所得稅率20%長者才得免繳交健保費的排富條款、從社會救助範疇的經濟弱勢免繳健保費到福利津貼範疇的大部分免繳健保費、從軍公教到其他職業類別的年金改革配套措施,以及從長者免繳健保費到思索社會不均議題等等整全多層的思辨論述。
以此觀之,『世代正義vs.社會不均』之於『健保永續vs.世代賡續』的貫通銜接,這才是值得關注之處,就此而言,理當是要嚴肅看待包括健保3.0、長照3.0抑或是準公共化3.0之類的諸多行政作為,藉此復歸於「後福利社會」關懷意旨應有的大破和大立變革。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長者免繳健保費對台灣健保好嗎
長者免繳健保費對台灣健保制度的影響,是一個需要從多角度分析的議題,因為這不僅牽涉到財政負擔,也牽涉到公平性和社會福利政策的平衡。
優點:
1. 減輕長者經濟壓力:許多長者在退休後收入來源有限,免繳健保費可減少他們的生活負擔,特別是對低收入長者來說,能提升生活品質。
2. 彰顯社會福利: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對長者提供免繳健保費的福利政策,是對其過去勞動貢獻的一種回饋,體現社會對長者的尊重和關懷。
3. 提高醫療可近性:長者在免繳健保費的情況下,可能降低因延誤就醫導致的重症治療成本。
潛在問題與挑戰:
1. 健保財務壓力:台灣的健保制度以全民分攤的方式運作,如果長者免繳健保費,其他群體(如勞動人口)可能需負擔更高的費用,對健保財務平衡構成壓力。
2. 公平性質疑:並非所有長者都經濟困難。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的退休者與低收入長者同樣享有免繳政策,可能導致社會資源分配不均。
3. 資源使用過度:如果長者因免繳費而大量使用健保服務,可能增加健保資源的負擔,尤其是檢查、慢性病開藥等項目,進一步加劇健保財政赤字。
對台灣健保的影響:
1. 短期影響:長者免繳政策可能增加健保財政負擔,若沒有相應的補充措施(如提高其他群體的保費或增加政府補助),可能導致赤字擴大。
2. 長期影響:健保財政壓力隨高齡化程度加深而增加,特別是若未充分考量退休金和財富分配狀況,可能導致政策難以為繼,甚至影響健保制度的永續性。
替代方案建議:
1. 差異化補助: 根據長者的經濟狀況提供健保費減免,例如低收入戶或無退休金者享受全免,而收入或資產較高者仍需部分負擔。
2. 增加政府補助: 政府可針對高齡人口增加健保補助,避免轉嫁成本至勞動人口。
3. 促進健康老化: 投入更多資源於預防醫學和健康促進,減少長者對健保的重度依賴,從而降低整體醫療費用。
4. 設立階梯制保費: 依據年齡和健康狀況設置合理的健保費率,讓政策更具公平性與可持續性。
總結:
長者免繳健保費是社會福利的重要象徵,但從健保制度的財務平衡和資源公平性角度看,完全免繳並非保險的意義。採用「有需要者免繳」或「部分補助」的方式,比較能能更符合公平與永續的原則,同時減輕對健保制度的壓力。這種對我爸媽好,但對我和我小孩可能不利的事,我本人反對。
看到這樣的新聞,不禁令人好奇提出該修法的在野黨內是否有相關醫療或社會保險背景的人員能出面說明與討論,而不僅是以民意代表大砲方式爭取修法,造就”你開支票,我出錢”的弔詭模式,我國社會向來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福利精神,然而在同理退休人員無薪資收入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能以相同精神,去看見青壯年世代所背負房價高漲、就業機會不均、教育資源不足、高物價低薪之經濟窘境?
所謂世代正義,即是指不同世代間應當如何公正分配當代資源、機會和責任的一個理念,該理念涉及如何平衡世代間的利益,特別在長期議題,如:全球化,氣候變遷、高齡化等,必須確保留給後代足夠可利用資源與對未來的展望; 承上,我國健保才在2022年藉著基本工資調升、軍公教調薪、投保金額上限調整等提高保費收入,方才終結虧損的難關,未來也必須審慎評估減免健保費的同時,是否能有效延長國人之健康壽命而非長照壽命。
最後,實務操作上該如何制訂有遠瞻性之政策及措施乃需要跨時代與跨專業之對話與合作,更仰賴專業評估可行性而非流於民粹的情緒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