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關乎到從「教育—培訓—考照—聘用—推廣」到「選才—育才—用才—晉才—留才」的社工人力資本運作議題現象,實有嚴肅思辨之處。
話說:針對社工人力荒的難解議題,新北市政府提出留才措施,一方面,要向中央爭取都會加給比照於軍警繁重而多給新台幣8,000元,另一方面則是討論久任獎金的機制設計,畢竟,從供需媒合到異動流失的該項社工人力運用迷亂情事,已經是讓內外夾攻且多頭落空的一線社工人力,一直處於挖東補西、左支右絀的有待補實窘境,如此一來,該項側重於經濟誘因的加薪或留任舉措,究竟是想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事,能夠讓棘手難題獲得何等的解決地步,及其又會衍生那些預期、非預期的連帶影響?連帶地,跳脫加薪之類的「金流」範疇,復歸於養成管道之「人流」、安於本業之「人留」、如何安住其心之「人溜」,抑或是夠格不適任之「人遛」,顯然,將社工人力的不足和補實,直接嫁接於物質層次的薪資加碼,是有將複雜問題予於單一特定且枝微末節的切割化處理之嫌。
冀此,看得到的是避免人才外溢、流失的霹靂手段,但是,擴大關照的視野高度,那麼,該項撒錢留用的權變措施,便有其商榷之處,這是因為該項公部門社工的加薪舉措,糾結的乃是更多待解和難解的拉扯關係,像是如何從獨厚於公家社工到一體適用於民間方案社工、如何進行從薪資水準到都會開銷之經濟安全的多方考量、嚴肅檢視從新手菜鳥到資深老手各自的留用因素、從科班社工到學分班社工的一分對立解構、從社工實習到職場見習的專業養成如何有效串聯、從保健因子到激勵因素之雙因子理論的互為表裡、從舊案新案到併案共案的業務繁重解套,以及從一主責到多協力的網絡夥伴和合等實然的工具性層次議論。
連帶地,回歸於應然的規範性層次思辨,那麼,諸如從一時的問題解決到中長期的情感陪伴、從人群服務的技巧應用到生命淬鍊的換位思考、從學用合一到跨域學習的個案管理訓練,及其從同齡工作者到跨代工作者等命題思索,藉此思索如何得以讓不同屬性領域、範疇議題的社工,皆能安於本位的制度性保障,這又豈止於單純加薪之類的窄化思惟,就此而言,擺盪於敬業、專業、樂業、本業之間的社工漂泊尋岸,機制規劃之『燈塔』、手把手之『引水人』的相關變革工程,實有通盤檢視之必要。
總之,人群服務工作乃是一條連天使都不想要走的路,因為,這條路要走得很長、很久和很遠,因此,就只能趕快出發行走,只不過,復歸於求全不委曲、理直要氣和丶專業不退讓及其用心出巧力的社工素養,這使得『讀社工—觀心術—學做人—利社會』的內在貫通與保有初心,這已然超乎當社工和給加薪可以了得,如此一來,更為積極性的策進作為,乃是如何藉由從學習、習慣、慣性、性格、格局到用以改變命運的認知基模轉化,從而達到人群服務心靈結構廓清、重塑的可能蛻變。誠然,社會工作不在於服務本身,而是在於改變生命(change life),只不過,從用社工自己的生命進入別人的生命,進化到用別人的生命來影響自己的生命,乃至於以整體生命去改變我、您生命之際,包括「個體」之一干人等、「制度」之社會工作專業,及其人群服務變異之「大環境」,都是社工人力資本運用的挑戰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如同探討少子化、高齡化等議題之荒謬處境,在面對勞動市場缺工問題,若以相同「大撒幣」之解決方式延伸至有關社會工作領域中的人力資本運作,特別是針對「社工人力荒」的應對策略實則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綜觀新北市的加薪與留才舉措,雖看似直接應對了人力不足的短期問題,實則卻存在一種過於簡化的風險,將無人可用,用無人的挑戰單純歸結為經濟誘因上之不足。
此做法,粗暴地忽略了更深層次的問題,如專業成長、職場滿意度、以及社工個體如何安住於本業的情感與心理需求。因此,解決社工人力問題不應僅限於物質層次的補償,還需要從人才專業之養成、長期職業規劃、友善安全工作環境等多維度進行反思和調整。
僅以薪資來看,政府部門當以平衡公部門與民間社工之間的薪酬差距為首要任務,而後同步考量如何協助社工的專業發展、進而擴及新手到資深社工的留任問題,以上多面向之待辦措施,顯現社工領域的挑戰並非僅止於薪酬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的層面不僅是制度性保障,核心上更有情感層面與價值觀層面的考量。尤其是如何讓社工在面對多重挑戰時,依然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和忠誠?
簡而言之,社會工作並非一個以高薪著稱吸引求職者的職業,該職業與身分承載許多珍貴的社會價值與良善的助人精神,多數社工身為直接受益者絕非反對政策上以提高薪資為主要留用手段,然而,說是貪婪不知足也好,玻璃心也罷,身為助人工作者,卻被社會制度工具化,其所背負的社會期待與責任,撇除直接的金錢物質上的鼓勵,也渴望有機會被看見其職業創傷,社會大眾方能同理與接納其身而為人的能與不能。
社工人力荒的現象早已不是秘密,從蔡政府執政時期就承諾願意針對社工的人力晚缺,大幅提高社工薪資,直到現在。其中,最令社工界振奮的消息,莫過於衛生福利部宣布「補助民間社工薪資」自114年1月1日起調整3%,社工人員起薪自3萬7,765元調整為3萬8,898元(每月增加1,133元),社工督導起薪自4萬4,239元調整為4萬5,566元(每月增加1,327元)。行政院核復113年補助民間單位社工人員薪資調整案時,核定未來比照軍公教調薪幅度調整,爰依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布軍公教員工待遇自114年1月1日起調整3%,計約1萬位社工受惠。同時,衛福部亦表示,為強化社會福利體系,提升第一線的社工人員量能及薪資待遇,109年推動階梯式社工專業服務費補助制度,並增加雇主應負擔勞健保費及勞退費用補助,113年補助民間單位社工人員薪資起薪再調高8.16%,未來並比照軍公教調薪幅度調整,確實比先前「窮社工」的印象好上不少。
但,我們可以從本文中得知,社工人力短缺的原因係涉及「教育、培訓、考照、聘用、推廣」與「選才、育才、用才、晉才、留才」等多面向,因此政府雖然提高薪資,但是否能成為招募社會工作者的關鍵,還有待討論。可以參考的例子是,新北市政府提出的加薪與久任獎金政策雖試圖解決社工人力流失問題,但以單一經濟誘因切入,可能導致治理失焦,忽略了社工專業發展的多層次需求。
以自己身為社工的角度審視,社工人力資本的不足,不僅能用薪資調整來解決,更應該著眼於「專業養成與心理支持」等全面性的支持策略。首先,薪資改善固然能暫緩社工流失,卻無法解決長期困境,特別是如何平衡公部門與民間機構之間的薪酬差距?同時,如何在薪資提升的同時,保障專業發展與職場安全?這些問題需要更深度的制度設計,也不一定必須將資源全部投注在社工本人身上,卻沒有運用在打造一個對社工更支持、更友善的環境,例如幫助社工減壓、改善績效評估方式、精準派案、安排成長課程、強化心理支持系統等等,都是我認為在提高社工薪資的同時,政府也應該留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