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人群服務的複雜、詭異,這也讓豈止於一個「同」字,以如何能夠了悟社工學應有的論述、思辨。
首先,堆疊於相同的一個「同」字,像是同儕工作者、同鄉工作者、同輩工作者、同事工作者、同情工作者抑或同理工作者等,各自的背後實有其殊異的情境脈絡和不同發想,這其中包括:(一)類似遭遇的「同儕工作者」,其主要的運作優勢乃是在於服務過程的兩造,彼此因為都擁有曾經滄海的類似經驗,而得以產生依附情愫的加乘效果,如此一來,『先談心情,再講事情』的轉化作用,也讓雙方的共事合作,從『Why me』以進化到『Why not』的處遇效益,連帶而來之於陪伴、等待、尊重、分享與責任的串聯性改變,自然可以窺見到帶著祝福以單飛的未來天光;(二)血脈相連的同鄉工作者,舉凡從島內各地的同鄉聯誼會或他鄉遇故知的移工群聚,從地緣主義出發而來的該項群我關係連帶,也讓他鄉的人身遭遇,產生相濡以沫且相互扶助的增生力量,此一糾結民俗、民德與法律的文化集體性叢集,實有必要借力使力發揮出更多的守望、守護作用;(三)年紀相近的同輩工作者,其所要被突顯的乃是包括價值觀念、認知態度、行為舉止之於不同世代次文化的呼朋引伴力量,就此而言,如何與能力較強的人一起學習,藉此產生更多來自於鷹架學習氛圍的厚實知識涵養,至於,找磁場相同的人一起打拼,則是用以煥發出雁行團體飛翔所營造的更多富足關係。
(四)職場屬性的同事工作者,看得到的是人群服務的「求同」,特別是一本初衷於如何居安思危和做您自己,至於,「存異」部分乃是藉由分類、分級、分階、分段、分時、分程及其分流的社工處遇,以了解人群服務工作唯一不變的,就是隨時都在改變而來的精進學習;(五)悲天憫人的同情工作者,從情感移轉到反移轉的分寸拿捏,自當有其來自從自身到他人、從認知投射到悲天情懷的界線議題;以及(五)換位思考的同理工作者,其所要被彰顯的會是人群服務工作,如何有其所需要被奠基於專業培力、情感支持、社會歷練、生命文本、文化底蘊以內化出來的信任基底,及其所延展的『尊重、關懷、給機會;傾聽、陪伴、同理心』。
最後,從一個「同」字到一個「復」字,乃至於一個「互為」詞彙,直指出來的是諸如復原、復歸、復發、互為相對、互為主體、互為因果等事件演變歷程,實有其回應於單一現象、合併行為、不同需求、多重介入及其分流處遇的複雜、深邃、變異,這也讓人群服務工作者一直都是處於「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雖然是勇於、急於掀開「潘朵拉盒子」(Pandora’s box),但是,最後往往陷入「薛西弗斯迷失」(The Myth of Sisyphus)般而難以自處。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謝謝老師這篇富饒意義的文字,深深感動
在人群服務的世界裡,「同」字的背後,隱藏著無數深情與深思。這份工作,從來不僅僅是簡單的資源幫助,而是一場關於理解、陪伴與成全的漫長旅程。
「同」不僅象徵著彼此的相似,更是情感連結的起點。在不同的情境中,「同」字展現出獨特的面貌:
有些人因相似的生命經驗而生共鳴,如同儕工作者,彼此理解過往的傷痕,從「為什麼是我」的疑惑,走向「為什麼不能是我」的信念轉化。在這樣的連結中,生命的陰影逐漸被照亮,迎向一片希望的曙光。同鄉之間的守望,是地緣情感的溫暖展現。無論是異鄉的相遇,還是文化記憶的延續,這份情誼讓個人不再孤立,而找到一份安心的依託。年齡相近的同輩,則因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相似而拉近距離,攜手學習,共同成長,像雁行般彼此扶持,飛向更廣闊的天地。在職場中,同事之間的協作,更是將「求同存異」詮釋到極致,共同的目標是方向,包容的態度是基石,在動態平衡中不斷前行。帶著憐憫之心的同情工作者,雖為他人悲苦動容,卻也須在感受與專業間尋求平衡,避免深陷情感漩渦。而用同理心服務的人,更是在拉近彼此距離的同時,展現出人群服務的深刻內涵——用真誠的理解,撐起信任的基石。
「同」字並非終點,而是起點。它引領我們進一步思索更多面向:復原、復歸或復發,每一個「復」都是生命循環中的一部分,承載著希望與挑戰;而「互」字的聯結,更提醒我們,服務並非單向的,而是一場雙向的交流與共生。在彼此的互動中,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共同成長,實現雙方的共好與共榮。
在人群服務的旅途中,未知與挑戰總是如影隨形。服務者如同站在「無知之幕」後,憑藉勇氣面對每一個潛藏的問題。即使難題無法完全解決,他們仍願意不懈努力,如同薛西弗斯般堅毅,這份執著賦予了人群服務深遠的意義。
人群服務的核心,不在於解決所有問題,而在於用溫暖的陪伴與細膩的傾聽,為每一顆漂泊的心提供歸屬。在這條路上,我們用「尊重」接納差異,用「傾聽」交換故事,用「同理」拉近距離,讓生命在相遇中得以豐盈。
「同」字蘊藏著深厚的溫柔與力量,通過這份理解與連結,我們共同走過困難,見證人性的光輝,也編織出無數動人的篇章。
閱讀這篇文章後,我深刻感受到人群服務的多元與複雜性。作者順民老師以「同」字為起點,拆解了不同情境下的社會工作者如何運用各自的優勢來促進人群服務的效能,讓我對社工角色的深度與廣度有了更全新的認識。
文章提到的「同儕工作者」以共同經驗為基礎,透過彼此理解與情感連結,讓服務不再只是單向的幫助,而是雙向的共鳴與支持。這樣的模式提醒我們,傾聽與同理是改變的開始。而「同鄉工作者」則展現出文化與地緣的力量,他們在陌生環境中建立互助的連結,折射出人群在異鄉中的依賴與互相支撐的價值。這不僅是情感上的依附,更是一種集體文化的延伸。
同時,「同輩工作者」與「同事工作者」的討論則讓我看到合作的重要性。在職場中,透過鷹架式學習、資源共享,我們可以突破個體的局限,共同創造更多可能性。而在專業分工下,求同存異的精神更是社工工作不變的核心,提醒我們要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尋求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特別讓我有感的是關於「同情工作者」與「同理工作者」的描述。悲天憫人的同情雖然重要,但如果缺乏界線感,可能會導致自我消耗或失去專業判斷力。反之,換位思考的同理心不僅能建立信任,還能讓服務者內化專業價值,將關懷具體化為行動,從而更有效地回應服務對象的需求。
最後,從「同」到「復」,再到「互為」,文章點出人群服務的動態性與挑戰性。每一個服務情境都可能牽動更深層的系統性問題,讓人不得不反思:社工是否在無知之幕下不斷嘗試,卻也像薛西弗斯般被困於不斷重複的困境?這提醒我們,社會工作不僅需要情感與專業的支持,更需要政策與系統性的改進,才能真正帶來永續的影響。
這篇文章讓我對人群服務的意涵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不論是陪伴的溫度,還是專業的深度,社工工作者都在用行動詮釋「關心一輩子」的價值。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理論與方法,更是耐心與信念,去接受複雜性,並在這份挑戰中找到意義與希望。
讀完這篇文章後,讓我對人群服務有了更多的理解與感觸。順民老師在這篇文裡透過「同」字,來表達人群服務工作的深層意涵,並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幫助,更是心靈的交流與共鳴。
文章中的「同」字在不同情況中也代表著不同的情境。例如:同儕工作者、同鄉工作者、同輩工作者等,其中讓我感同身受的同鄉工作者更是有著來自相同背景的情感支援,像是有同鄉在發生困難時,相同的地緣背景讓彼此互助理解與共情,也可以讓身處異鄉的工作者感受到溫暖與依靠,產生相互扶助的增生力量,這是身為在異鄉工作的我覺得非常有感觸的。
而後段文章中所提到「同」與「復」甚至到了「互為」的轉變,也讓我深刻認識到服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服務者和被服務者是互相影響的。
順民老師的這篇文章,讓我從一個「同」字體會到服務者不僅僅是在提供資源,更是在建立信任、陪伴與支持的橋樑,並讓我對人群服務的核心價值有了更深的體會,人群服務不僅在於解決問題,更在於的是情感的連結與陪伴。
同儕工作者的優勢,是更明白服務對象的心理糾結和現實困境,在初步建立信任關係上會更加容易,「你又沒有經歷過***,說的都很容易」、「你又不是***,怎麼會明白」,是服務對象在艱難處境中感到孤獨絕望時常會發出的質疑,能先讓服務對象感受到「不只我」,並在陪伴中復原找回力量。過程中,同儕工作者需要留意自己的心境變化,也需要尊重服務對象不同的成長歷程和選擇。
至於非同儕工作者,我想能做的是在自己的服務領域持續精進,向督導和同儕工作者請益、參考過往的文獻資料、訪談故事,並且靜心聆聽眼前服務對象想表達的內容。以專業為本,輔以換位思考的同理心,在細節上多一些體貼(比如提供給長者的資料或表格,字放大、內容簡單易懂)。人群服務雖然複雜與多變,仍有其不變的初心、真誠的關懷與陪伴、和對服務對象的祝福,也祝願投身的所有社會工作者皆能照顧好自己,得到足夠的支持與資源,進而實踐心中的價值。